1.2心脏和血管 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2心脏和血管 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2-03 10:3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心脏和血管
素材
(说明:这是湘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课《心脏和血管》第2课时的教学实录,在第1课时,学生学习的内容是“脉搏与什么有关”,全班36个学生已分成了两种形式的学习小组——4人小组9个、2人小组18个)
师:同学们,上节课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血管的搏动与心脏的跳动有关。心脏和血管是相通的,里面流动的是血液,那血液在身体里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了解一番。
(板书本课课题:心脏和血管——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师:在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几千年前,人们就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直到1800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医学理论家作出了重要猜想,他,就是盖仑。
(课件出示其照片和名字,师接着介绍)盖仑是古罗马的医师、科学家、哲学家、医学理论家。一生写了很多书,光印刷这些书就用了12年,要读完差不多也要花12年的时间,对人类的贡献很大。对于血液是怎么流动的这个问题,盖仑作了很多研究,最后,他得出了结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板贴资料,指名读)
生(看着黑板上板贴的资料,读):“心脏的收缩使血液到达全身各处,肝脏不断造血补充到心脏。”
师:盖仑的猜想中提到了心脏和肝脏,现在我们对照人体模型来看看。(出示人体半身模型,引领学生分别指认)人的心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大小,这是……心脏(生齐说),暗红色的这一块是……肝脏(生齐说)。
师:在盖仑的猜想中,心脏收缩将血液不停地送到全身各处,血液被送走了,从哪来呢?
生(齐):肝脏。
(Flash动画模拟演示盖仑的猜想)
生(根据课件提示推理):根据他的理论,可以推算出——相同的时间里,心脏排出的血量与肝脏制造的血量相等。
师:盖仑的猜想正确吗?4人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评:引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人物介绍简单扼要,“靶子”的竖立迅速而直观——通过人体模型和动画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了盖仑的猜想。学生在获取到这些事实之后,面对“盖仑的猜想是否正确”这一问题,必定需要一个思考、缓冲的时间,显然,执教者是注意到了这一点的——要知道,“讨论讨论”可不是信口开河、流于形式的。】
师(待讨论渐渐平息后):赞同的请举手!
师(扫视之后):哦,这么多同学赞同。有没有不赞同的?胡佳诚,陈老师看到你没有举手,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胡佳诚):我认为心脏有点象海绵,心脏会收缩会舒张,一收缩就把血液挤压出去,一舒张血液就会回来,我认为肝脏会造血,但是不能一直造血。
师:我们班36个同学有35个同学赞同,你们虚心地向科学家学习,很好!而胡佳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把心脏想象成生活中常见的海绵,敢于向权威的科学家挑战,真有勇气。不过,盲目地反对或者赞同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检验,因为任何理论都要经得起反复的验证。
师:怎么检验呢?
师(见学生纷纷面露难色,随即接着说道):确实有难度?这样吧,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科学事实。
师(出示心脏在搏动的课件,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人体的探索越来越深入。现在人们已经能用先进的设备观察到心脏在不停地收缩、舒张,这一点和盖仑的猜想是一致的。来,用拳头模仿一下(学生边看影像资料边用拳头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师(继续出示课件,接着讲述):后来,科学家又发现了两个重要数据——以体重60千克的成人为例,心跳一次排出的血液大约57毫升,57毫升大概是多少呢?(出示自制的小杯子)陈老师用矿泉水瓶底自制了一个杯子,这个杯子满满地舀上一杯就大约是57毫升。心跳每分钟大约72次,1分钟心脏大概会排出多少血液呢?咱们可以怎么办?
【评:考虑到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是要求精确测量出心脏一分钟排出的血量,老师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子给每组制作了一个容积大约57毫升的水杯,说明对此活动意图把握到位。】
生:应该用这个杯子舀72次的水,就是1分钟排出的血液。
生(胡佳诚):可以用1分钟减去一半,72除以2,等于36,也就是30秒就跳36次。
生:可以用心跳一次排出的57毫升乘以心脏每分钟大约跳72次。
师:嗯,都行!这样吧,咱们先来量一量。为了节约时间,我们还是像胡佳诚同学想的那样,不舀72杯,舀36杯,研究半分钟里心脏排出的血液。舀到哪呢?
生(齐):水槽。
师:对!用水槽装起来。水池里染红的水可以代表什么呀?
生(齐):血液。
师(提醒地):咱们舀的时候注意每一杯都要装满,连续舀36杯,舀完后,看看半分钟里心脏排出了多少血液,然后,将这些“血液”倒进讲台上的大水槽里,并且收拾干净桌面。有问题吗?
生(齐):没有!
师:好!以2人小组为单位,开始吧。
(学生用教师自制的杯子连续舀水36杯,体验半分钟心脏的排血量,然后18个小组长依次上台将半分钟里排出的“血液”倒进讲台上的大水槽里,一边倒,师生一边计数:半分钟,1分钟,1分半,2分钟……)
【评:当“靶子”竖起来以后,怎么“打靶”是要讲技艺的。“相信科学家盖仑”、几乎“一边倒”的学情决定了本堂课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必然是——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引发冲突、自我否定。“分小组舀水”→“18个小组汇聚水”,水量的叠加和师生的计数、观看,这样的活动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独具匠心的,每增加半分钟的水,学生的心理冲突就越能有效地引发和触动,因此这段时间的“花费”很有意义!。】
师(继续帮助最后1组倒水,直到水槽已经盛满):9分钟了。呀!这么多!两个大水槽都装不下呢!再来个9分钟,得装多少槽啊?
生(齐):4槽多!
师(追问):根据盖仑的理论,心脏排出了多少血液,肝脏就制造了多少血液,也就是说,这是肝脏在多久排出的血液啊?
生(齐):9分钟。
师(话锋一转):同学们,量的办法用了,下面我们来算一算。1小时肝脏得造出多少血液呢?
生:我们已经知道了心跳一次可以排出血液57毫升,我们也知道心脏每分钟能跳72次,用72次乘以57毫升就等于1分钟能排出的多少毫升,这样的话,1小时有60分钟,用60分钟乘以57再乘以72的积,这样就等于心脏1小时排出的血液。
师(高兴地):谁来列个算式?
生:57×72×60
(全体学生计算)
师:算好了吗?
生(齐):算好了!
师:谁来说说看,肝脏1小时得制造多少血液?
生:246240毫升。
师(板书“246240毫升”之后,出示课件):246240毫升大概又是多少呢?我们把它换算成质量单位,246240毫升血液相当于245千克,也就是这个体重60千克的人的体重的4倍左右!
【评:相对于此前具体、形象的“舀水”活动而言,此处的计算则是理性、抽象的活动,这既是思维水平层次的提升,又回应了学生在前面提出的办法,教学环节也由此显得张弛有度,前后呼应。不过执教者看来还是显得有些急促了,衔接得过快了些,这一点也体现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之中——其实可以通过生生之间的辩论而非师生之间的辩论来解决问题。】
师:研究到这,你们觉得盖仑的猜想是正确的吗?
生(齐):错误!(大部分学生)
对!(仍然有小部分学生)
师(提议):现在,我们在全班来开展一场讨论,好不好?
生(齐):好!
生(仍赞同盖仑的猜想):我觉得应该是。可能是血液补充了这么多,就让人体越来越高,越来越壮。
生(对盖仑的猜想持否定意见):我觉得不是。肝脏制造血,那血又是从哪里到身体其他地方去的呢?心脏把血排到血管,我觉得血又重新到肝脏到心脏里存放。
生(胡佳诚):我还是觉得心脏象海绵一样,海绵吸收水,水就当作血液一样,海绵一挤压就等于心脏一收缩,血液就会出去了,一松开海绵就会把水吸回来,就等于心脏把血液吸回来,如果象盖仑说的那样,肝脏不停地造血,除非你天天摔伤。
师(追问):为什么你要那么说呀?
生(胡佳诚):因为如果肝脏不停地造血,9分钟就造出这么多血,那人不会胀得很胖很胖哦。(笑)
师:那是被什么胀胖了呀?
生(胡佳诚):血液!
师:你们看,根据盖仑的猜想,9分钟肝脏得造这么多血(指着台上的水),1小时肝脏造的血相当于这个人体重的4倍,我们坐在这上课也有20分钟左右了,怎么没有看到你们胀胖了呀?
(学生都笑了)
生(仍赞同盖仑的猜想,并试图解释):应该是肝脏不停地制造血,心脏就把血排到全身各处,最后就排到吸收营养的地方,血都变成了营养,我们就成长了。
师:这个同学认为血液变成了营养物质让我们长胖了长高了,有这么快吗?这是9分钟排出的血液呢!你9分钟长了这么多吗
生(仍赞同盖仑的猜想,并继续解释):9分钟没长那么多,它是慢慢地把血变成营养以后,我们要过一段时间再吸收。
师(反驳):哦,慢慢地吸收,可是肝脏在不停地造血呢!
生(师另叫了一人回答):我觉得盖仑的理论是错的,如果肝脏造那么多的话,我们都会象气球一样爆了。
师:被什么胀开了?
生(齐):血液!
生(仍继续坚持赞同盖仑的猜想并解释):我觉得盖仑说的是对的。因为肝脏排出的血在全身流淌,假如你摔伤了,血就出来了,肝脏又重新排血液。
师:你认为是摔伤的时候肝脏才造血,是吗?
生:不是。摔伤的时候,假如血液流淌出去了肝脏才会造血。
师(反驳):那没摔伤的时候肝脏造的血就留在你身体里面是吗?
生:嗯。
师(反驳):同学们看他的身体,有没有慢慢被血胀大?(该生自己笑了,师追问)你摔伤了没有?
生:没有。
师(继续反驳):现在也没有血液从你的伤口流出来啊。按照你的想法,你的身体应该在慢慢变胖,被血液给胀胖了啊?(该生似有所悟地坐下了)
师(转而指着讲台上的大水槽,对全班):同学们,你们思考得很好。你们看,这是肝脏在9分钟必须制造的血液,你们在这有二十多分钟了,应该有几个这么多了吧?你们有没有看到陈老师的身体胀大啊?
生(齐):没有。
师:咱们的血管能不能装得下这么多血液啊?
生(齐):不能!
师:小小的肝脏能不能那么快地制造血液呢?
生(齐):不能!
师:通过讨论,我们发现盖仑的这种猜想是……
生(齐):错误的!
师:我们用实验和数据计算反驳了这种观点。(板书:不成立)
师: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发现盖仑的猜想是不对的,可是对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他也为认识人体作出了很大贡献。(师稍停,然后提问)错误的理论被推翻了,我们就应当提出新的猜想。血液在身体里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能提出你们的猜想吗?
生(齐):能!
师:有想法是吧?不过,我们应该有根据地提出来。现在4人小组讨论讨论,讨论好了记在纸上。
(4人小组讨论并将自己的猜想写在纸上,教师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了解情况并见机引导)
【评:批驳盖仑的猜想,这个过程经历了一番曲折,这就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学情!学生的发言反映了他们此时的思维状态——尽管前面的教学显得仓促了些,但是大部分学生通过“舀水”和计算已经认识到盖仑的猜想与现实的矛盾并有了更改它的意向,而少部分学生仍处于“黎明的前夕”,研讨,便是此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就是思维由“发散”到“集中”的过程,而接下来学生自己提出新的猜想则是思维“集中”之后的“发散”的过程。】
师:刚才,陈老师看到每一组都讨论得很激烈,有的小组除了文字,还用简笔画来表示。你们的猜想是怎样的?注意说出理由。
生:我们组猜想血液是循环流动的,因为如果肝脏不停地造血,我们就会膨胀,血管就会破裂,人也就会死亡。
生:我们认为血液是食物通过肝脏在规定的时间内造出一部分血液。
师(追问):你们认为不是心脏排出多少肝脏就造出多少,它也会造,只是造出一点点?
生:嗯。
生:我们组猜想是心脏先将鲜血送到每个器官,然后再将污血收回,送到肝脏进行处理,又变成鲜血,这样反复来回,盖仑的理论也可以说是对的,他说肝脏不断地造血,但是我觉得他少了一步,就是肝脏也会把血回收进行处理。
师:全班同学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想,你们的猜想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都很想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是吧?怎么证明呀?
生(习惯性地齐答):做实验!
师:做实验?将人体或者动物解剖来看看究竟是怎样流动的?
生(齐):不是。
师:咱们还没有这种技术能力,也不允许这么做?怎么办呢?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那就是查新的资料。(板书:查资料)有一位同学在查找资料时发现科学家们研究这个问题时,也是这样猜想、假设、实验、计算的,并且制成了一张资料卡片,想不想看看?
生(齐):想!
师:打开科学书11页,一起来看看《哈维的研究资料卡片》,重要的地方用笔划记。
(生阅读《哈维的研究资料卡片》)
师:看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哈维的研究。哈维根据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已经知道了心脏的大小和心脏的排血情况,他通过数据计算发现盖仑的理论是……
生(齐):错误的。
师: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为了证实猜想,他做了十几年的研究,最后终于得出结论。哈维的研究就和今天咱们这节课上的研究很相似,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血液究竟是怎样流动的?
生(齐):循环!
师(板书:血液是循环流动的):现在我们就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怎么循环的?想看吗?
生(齐):想!
师(出示课件——血液循环的动画,在学生看后):是什么力量促使血液在身体里循环流动的?
生(齐):心脏的跳动。
师:因为心跳促使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的,所以,我们将心脏和血管称为血液循环器官。
【评:为验证“血液循环”的猜想与假设,教师依据教材适时采用了接受式探究的方式——查阅资料,既体现了教学的简约性原则,也凸现了科技史的引领作用。】
师:在查找资料时,陈老师还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据,来看看。(出示课件——经常锻炼身体的成年人和不锻炼的成年人一天的心跳数)发现了什么?
生:不锻炼的成年人心跳跳得快一些。经常锻炼的人心跳慢一些,只有91400次。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锻炼的人心跳就很有力,不锻炼的人心跳就跳得很快。锻炼的人心脏有力,就可以休息一会儿,就像弹簧一样,一压就会反弹,又到心脏这里,再挤压后又回到心脏。
师:你觉得这样的心脏跳动有力,是吗?
生:嗯。不锻炼的人心跳就没有力,舒张时血液回来不了这么多。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锻炼,会使我们的肌肉变得强壮发达,不仅会使我们腿部、手部、腰部的肌肉变得发达,也会使我们心脏的肌肉变得发达,这样,就跳动得有力缓慢一些,不会过度疲劳。
师:还有什么办法也能促使心脏更健康呢?
生:可以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来。
生:他们大人少抽烟喝酒,对心脏也有好处。
师:对!你们可以劝劝爸爸妈妈少抽烟、喝酒。
师:在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以后,体育老师会带你们做一些……
生(齐):放松活动。
师:对!这些都能促使心脏更加健康。只要做到了这些,我们都会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
师:同学们,快下课了,陈老师特别想知道在这节课里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
生:我知道了古时候两位著名的医学家,有一个的理论是错误的,是盖仑,但那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还有一位他的理论是正确的,那就是哈维。
师:你与两位著名的医学理论家握了手,认识了他们,很好!
生:我知道作出了猜想以后要通过实验证明才能知道自己的猜想是不是对的。
生:我觉得任何猜想要经得起反复实验和验证。
师:对!猜想必须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必须经得起验证。同学们这么多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下课!
总评:湘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重点训练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上,提出自己的或小集体的新假设,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逐渐形成创新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各项研究技能的提升。
从实录中可以看出,教师依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按照先“否定假设(盖仑的猜想)”后“肯定假设(自己或小集体提出的循环的假设)”的顺序,依次组织了学生的发现式探究和接受式探究活动,体现了先发散后集中再发散又集中、不断验证的思维过程,较好地落实了“猜想与假设”这一探究能力的训练任务。当然,教学中还存在某些环节略显仓促、学生发言的应对策略不够妥当等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