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生命的起源(课件15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1生命的起源(课件15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12-03 20:51:08

文档简介

21.1生命的起源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主要观点。 2、描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科学探究,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锻炼和提高学生观察、关注、解决日常生产生活现象、问题等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促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知的科学态度。 2、促使学生认同无神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观。 3、激发学生积极体验、参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望比较强,特别是可能已经通过不同渠道已经获得不少关于生命起源特别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知识,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知识的汲取、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升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海尔蒙特研究活动的完善与挖掘。 2、 雷迪实验。 3、 生命进化过程与米勒实验。 教学难点: 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生命的起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引出生命的起源这个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传授
(一) 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
1、批判神创论观点(学生讲述)
(1)女蜗、上帝从那里来?(2)数量种类有没有改变?
2、批判自然发生论观点(教师引导):生命是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产生的。
(1)海尔蒙特关于小鼠产生的活动分析:(没有盖坛盖、没有重复实验减少偶然性。) (2)思考:如果瓶口加盖会产生新生命吗? 这些生命怎样产生的?
(3)分析改进海尔蒙特的实验方案(一多做几次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二实验前要确保实验材料中没有生命物质存在)
3、介绍生生论的观点及缺点:生物来自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无法随时自发产生新生命。无法追究生命本源。
雷迪实验分析
(1)实验变量是什吗?(2)蛆是谁产生的?
(3)如何改进实验方案?
巴斯德实验分析
4、介绍宇宙生命论观点及证据。有事实为依据,有想象空间。
证据如陨石带来的生物、未知现象等 。
5、介绍化学进化论的观点及不足:绝大多数学者公认,存缺陷。
(1)原始大气介绍:主要成分有氨、氢、甲烷、和水蒸气,没有氧。
(2)介绍米勒实验过程和观点
(3)不足之处是整个生命演化过程还无法全部的证实。
(二) 生命的演化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原始生命在原始海洋形成的。是化学进化的结果。这是多数学者的观点。科学家推测,地球形成于48亿年前,原始海洋形成于38亿年前,原始生命形成于35亿年前。
(三)小结:比较各种生命起源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课本P6思考与练习1、2两题的完成与评讲。
课件15张PPT。第7单元 生命的演化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 生命的起源一.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1.介绍并批驳神创论:
女娲造人
上帝造人
腐草化萤
海尔蒙特关于小老鼠出生的观点
海尔蒙特活动的挖掘2.归纳并批驳自然发生论:生物是从非生物环境中自然发生出来的。生命是自然发生的吗?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医师弗朗西斯科·雷迪设计了一组有争议的对照实验。雷迪争议实验的完善版巴斯德的实验 3.“生生论”:
生生论观点: 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不足:无法推究生命本源 4.宇宙生命论:生命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
彗星陨石坑 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太阳辐射 火山爆发 雷鸣电闪使无机小分子(没有氧)
合成有机小分子有机酸、氨基酸、单糖、脂类、
嘌呤、嘧啶、核苷酸等等提供能量1953 年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的模拟实验 Stanley Miller (1953 时 23 岁) 用电击提供能量,从无机小分子可得到有机小分子。米勒的实验装置
米勒模拟实验得到的有机物 (共计20多种) 有机物 产量 ?mol

甲醛 2330
脲(尿素) 20
乳酸 310
琥珀酸 40
甘氨酸 6
谷氨酸 后来别人的实验,使用其他能源,紫外线、高温、? 射线等,还得到:嘌呤、嘧啶、核苷酸、脂肪酸、单糖等。非生命物质原始生命原始地球条件(原始大气)没有氧诞生的摇篮(原始海洋) 5.化学进化论:认为生命是在漫长的宇宙进化中发生的,是宇宙进化到某一阶段的产物。 化学进化论认为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大约发生在距今 45-35 亿年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