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分析理解巴金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2、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作家内心歉意背后的心灵与人格极其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个星期,黄石团城山公园发生了一起全国皆知的事件,黄石的知名度又获得了空前的提高,你们知道是什么事情吗?那就是一只捆着的小狗被两男子用摩托车拖着一路哀嚎,而后又被一男子用大石块活活砸死,情景惨不忍睹。大家一定会在心里对这条小无名狗寄予无限的同情吧,同时也会对施暴者予以道德的谴责。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同样也是一条小狗的故事,同样也是一个悲剧的结局,它的名字叫包弟。
二.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因《随想录》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著有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2003年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三. 带问题自读课文
1. 文章写了几件狗与人的故事?分别是?
艺术家与狗、我与小狗包弟
2. 作者写小狗包弟的故事,简单复述一下故事情节,开端发展,结局。
朋友搬迁,收养包弟——相处七年,欢笑感动——文革疯狂,送走包弟
3. 对于这样的结局,作者借这篇文章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文中哪句话是最好的回答?
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要想它表示歉意。
四. 情节分析
引出包弟(艺术家与狗)——我与包弟(收养,相处,送走)——怀念包弟
五. 文眼
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要想它表示歉意。
六. 分小组布置问题
教师引导:巴金爱不爱小狗,包弟喜不喜欢这个家?可是为什么要亲自送走它?既然是亲自送走的,为什么后来又要道歉?所以下面我要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小狗包弟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小狗档案)
2.找出文中直接或间接反映文革时代特征和形式的语句,总结一下文革的时代特点。
3.包弟是从何时成为我们家的“包袱”的,为什么呢?为什么最后只能将包弟送到医院做解剖实验?
4.找出作者与小狗包弟交往始终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看一看有怎样的变化?
分四小组,各完成一题,同座之间可以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总体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狗包弟,简介了作者,分析了文章的故事情节,找出了文章的文眼,有同学说,那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可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可讲的。
二.四个问题
上节课布置下去的四个问题,相比大家都已经分组在课文中做了记号和笔记,那现在我就来考察一下质量如何。
1. 小狗包弟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小狗档案)
姓名:包弟 曾用名:斯包弟 外貌:黄毛、干净
籍贯:日本 旧主人:瑞典人 特长:作揖
性格:聪明 可爱 乖巧 尽职忠心 有情义 通人性
最喜欢的人:萧珊
最喜欢它的人:萧珊
2. 找出文中直接或间接反映文革时代特征和形式的语句,总结一下文革的时代特点。
野蛮偏激残忍——武斗 抄家 杀狗
全民运动——小孩参与
扭曲人性——小孩杀狗,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
摧残文化——艺术家和巴金被迫害
人人自危,冷漠——谁会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
说谎成风——“说谎成风”的年代
3. 包弟是从何时成为我们家的“包袱”的,为什么呢?为什么最后只能将包弟送到医院做解剖实验?
1966年,“抄四旧” “里通外国”日本种 瑞典旧主人
送医院 A:“半靠边”到形势越来越紧
B:可能结局 留养——小狗被杀,被抄家
送人——人人自危,无人收留
放生——乱棍打死
医院——不会惨死,亦能自保
总结:狗犹如此,人何以堪?——对文革的批判
4. 找出作者与小狗包弟交往始终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看一看有怎样的变化?
高兴——感动——胆战心惊——暗暗流泪——轻松——沉重(羞耻,自责,熬煎)——歉意
全班朗读第9自然段
点学生朗读第11到13自然段
分析歉意背后的良知谴责和高尚的人格
总结:善犹如此,恶何以堪?——对良知的呼唤
提问:“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有何深意?
总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对自我的直面(节操,人格)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 引出下文:
艺术家与狗——我与包弟
2. 形成对比,深化主题
A. 狗对人的忠诚与我对狗的背弃(人不如狗的时代)
B. 死于时代与死于“我”手(心灵的债)
3. 暗示作用
A. 暗示社会背景——冷漠,自危
B. 暗示包弟的悲剧宿命和不被送走的恶果
C. 暗示包弟的悲剧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
四.现实意义
如果说小狗包弟是“时代造就命运,良知唤醒人性”,那么我们如今的时代呢?就最近听到的两条新闻:
湖北老汉无人扶,含恨自家百米外;佛山女童遭车碾,过往君子犹悠闲。因为一个“彭宇案”让冷漠变得有理是可怕的。巴金文中的文革时代是人性的扭曲,而我们现在只是道德的缺失,巴金无责尚能致歉于一小狗,而我们面对生命却能漠然处之,良知何在?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应不应该从我做起,去进行和社会道德的救赎呢?其实,社会中依然不乏这样的人:
河南最美奶奶柴晓女,救了三名溺水小孩,牺牲了自己;湖南板凳妈妈许月华,37年带大了138个孤儿;上海大叔黄上炎不顾旁人劝阻,在张家界山顶用自己的医术救治晕倒老太等等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勇于战胜自己内心的力量,去还社会一份自己所欠的债呢?
学完《小狗包弟》,我们知道了
有一种忠诚叫做不离不弃,有一种思念可以让人心痛,
有一种真情可以穿越时空,有一种歉意叫做真挚的从容,
让我们在巴金的笔下去感怀那段历史,去瞻仰那份人格,去借史鉴今,开创一个真正美好和谐的社会。
最后,就将这节课奉献给已然逝去的巴老和那条叫做包弟的小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