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例
【教学标准】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课堂实录】
一、情景导入
师:《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陶渊明先生说:“其人虽已末,千载有余情。”一代风流人物梁启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80年了,这样伟大的人物我们是不应该忘却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和记忆中,你对梁任公有哪些认识?
生1:他是戊戌变法的发起者。
生2:他发动了公车上书。
生3:他的文采出众,著有《饮冰室合集》,我们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他的《少年中国说》。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准确,看得出来,梁任公先生在大家的心目中的确称得上是一位“大家”,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风云人物,一位文学史上极有造诣的学者。
补充介绍(ppt展示)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 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如我们熟知的《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师:大家看过这篇文章的题目,觉得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引导学生发现这篇文章看似记事,实则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表现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点。)
生1:题目中有一个“记”字,“记”的对象是“演讲”,这是一篇记事的记述文。
生2:我认为这篇文章是通过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这个人的。
师: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片段、典型的事情来感受一些人记住一些人。那么这篇文章看似记事,实则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出梁任公的性格及特点。今天,我们就跟随文坛大家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来品读前辈大家梁启超先生其文其人,走近任公,领略任公的风采,感受他作为一位学者的独特魅力!
二、见微知著——为梁任公画像
1、师:大家都浏览过这篇文章,通过大家的预习,可以发现这篇文章记叙这次演讲是从哪一段开始的?
生齐答:第三段。
师:惜墨如金的梁实秋先生并没有开门见山引入到这次演讲,而是从第三自然段开始,那么开头两段写了些什么?有何作用?(ppt展示问题)
生:我觉得前两段主要起一个铺垫的作用,用其他来清华演讲的大家来正衬出任公演讲的精彩。还有任公的演讲稿写得整整齐齐,书法秀丽美观,但跟他的演讲比起来,趣味相差很多,这就让我们对任公的演讲充满了期待。
师:非常好!前两段点评这是一次动人的演讲。以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物衬托任公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整齐秀丽美观的演讲稿衬托这次演讲极有趣味。(ppt展示回答)
2、教师范读文章(从第三段到倒数第二段),让学生聆听的同时感受和发现自己印象颇为深刻的精彩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来读出任公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师:请大家说出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精彩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你读出任公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ppt展示问题)
生1:“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段描写让我读到任公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小老头,很有亲切感;从“穿着肥大的长袍”衣着描写,看出他不拘小节,不害羞,很大方,不怯场;又用一组四字短语,富有节奏和气势、形象地写出了梁启超的自信、神采飞扬。
教师:我特别认可他说的第三点,他读文章,不仅心里有任公,还有作者,他还能评出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任公的,非常棒!但是同学们可能不知道,1921年48岁的任公身体已经非常的不好,有严重的肾疾,他的夫人痛哭流涕的阻止先生在各大学校的演讲,但是同学们读了这段描写后,看到先生有半点颓败之像吗?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精神力量可以战胜一切的人,一个一登讲台就神采飞扬的人。(ppt展示学生已回答出的“立外貌”的答案)
生2:我对他的开场白印象很深。“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翻”“点”两个动词让我感到梁老的幽默,感到他的老顽童形象。还有任公说的话写出了他谦逊、自信、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ppt展示“描语言”的回答)
师:体会得很细,很好!任公的开场白简短而不同凡响。胡适先生就曾经说过任公一团孩子气,毫无城府。
生3:我对先生演讲时的动作描写印象深刻。第七段“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任公能随时引证,成本大套而且大段大段的文字背得流利、畅快,可见先生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完全沉浸在演讲中了。还有“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我觉得先生太可爱了,有时我着急的时候,也会敲敲自己的脑袋,觉得这个人物和我特别近。(ppt展示“举行动”的回答)
师:这位同学读书非常细,而且投入了自己深挚的情感。成本大套的背,足见先生博闻强记,“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可爱的形象写出了他的率性而为。先生作为公众人物,不拘小节,真实自然可爱。我们读书就应该能接合自己的感受品读人物。
生4:我喜欢第八段的描写。“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我喜欢这一段是因为这一段的描写使启超先生不再是纸页间一个苍白空洞的纸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的形象,他的哭他的笑他的每一点一滴看似与诗文联系在一起,而实质上是透过诗文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他因国破而哭,因国盛而乐,一个拥有高尚情操、伟大的人就这样在字里行间里跃然于纸上了。
师:(鼓掌)这位同学的回答力透纸背,文采飞扬,不仅看到了启超先生的动作,还读到启超先生的精神、他的心灵世界。梁任公的情感太丰富了,他的演讲富有情感和戏剧色彩,演讲成为表演,失态忘情,陷入文中,难以自拔,对文学痴爱。但实质上这段更是突显梁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的,眼里常含忧时伤世之热泪,心中总怀强国新民之梦想,专心学术,热衷演讲,培养我中国之少年来实现他少年中国之梦想。(ppt展示“举行动”的描写)
生5:我想谈谈对五、六两段描写的感受。“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梁先生高超的演讲技巧、丰富的演讲内容使得他的演讲感染力特强,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仍能叫作者记忆犹新,哀从中来。
师:以“我”的二十余年后的感受来表现任公演讲的极大感染力,这属于什么描写?
生齐答:侧面描写。
师:很好!(ppt展示“抓侧面”的部分回答)像这样的通过侧面的描写来展现任公演讲动人的细节还有吗?
生6:“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听过这演讲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师:非常好,非常全!(ppt完整展示同学们一一回答出的赏析)
立外貌: 肖像特点——很有精神,智慧,和善
神态特点——自信,洒脱,神采飞扬
描语言: 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诙谐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深情的《箜篌引》—— 意韵丰厚,感染力强
举行动: 敲头回忆——自然可爱,生动有趣,旁征博引,博闻强识
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自由洒脱,酣畅淋漓,富有感情
抓侧面: 茅津渡候船,哀从中来
屏息以待,欢喜,泪下沾襟
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爱好
3、师:任公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也就是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中所表现的情感,一定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可文章只提到了《箜篌引》《桃花扇》和杜甫的诗,这三则材料对于突显任公的形象有什么样作用?梁实秋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三则材料?(ppt展示问题)
(1)师:我们先来看细节一“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三百年后的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正如前面一位同学所说的先生“因国破而哭”。任公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生齐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帝。
师:对!任公想到的是“救世主”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光绪帝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被慈禧囚禁,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所以此则材料正是写出先生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表明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2)师:再看细节二“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心情是怎样的?
生: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
师: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泣的呈现。(ppt出示全诗,学生读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生1: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生2: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师:回答非常中肯!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任公的热心肠,爱国心。
(3)师:最后我们来看《箜篌引》这则材料。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公元前两百年,一位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入,“乱流”,河水汹涌啊。他非要渡过那汹涌的河流,其妻随而止之,他的妻子在后面跟着他,要制止他。不及,赶不上他,追不上他。后来这个白首狂夫,怎么样 “渡河而死”啊!白首狂夫的妻子就非常悲痛,拿着那个箜篌——箜篌是一种乐器,半月形的,中间竖着好多弦——就坐在那里,弹唱了这首歌。这就是他妻子唱出来的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然后,他的妻子也随他而去。它的动人之处在哪里呢 梁任公为什么在前面引用这首诗呢?(引导)我们想一下,梁启超先生经历了戊戌变法。
生: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他经历了变法的许多动乱:追捕、逃亡、淋漓的鲜血。为了国家和人民,他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难怪他要引用《箜篌引》。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正是任公的写照。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震撼。这种精神也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生齐答:谭嗣同!
师:嗯。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生齐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4、教师总结:(ppt展示总结语)
今天我们在一起感受到了一位学识渊博、自由洒脱、拥有真性情、极富感染力的学者。他在用自己的心灵教书,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丰沛的情感渗透到讲座当中,他在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鼓舞青年一代,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忧国忧民即拥有热心肠的学者。而让我们感受到这一切的是二十世纪的文坛大家梁实秋先生,我们应该感谢他。他用如此精辟的语言,寥寥数语,用深、远而高雅的言辞,为我们刻画出一个血肉饱满、鲜活生动的梁任公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梁任公那独具个性的外貌、语言和动作;同时我们也通过听众的感受和反应认识到这次演讲的精彩和极具感染力。我们也要学会在立外貌、描语言、举行动和抓侧面当中来展现人物丰富的性格特征,我们也要学会用精彩而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独特的魅力。
三、触类旁通,小试牛刀
1、师:下面也让我们来小试牛刀一把。我们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究竟如何在千人千面中,抓住个性突显笔下人物的独特魅力呢?(ppt展示两段外貌描写)
两个外貌描写段落你认为哪一个更为出色?
片段一:我的妈妈四十出头的年龄,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梳着不长不短的马尾,圆圆的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勤劳朴实,但特别喜欢唠叨。
片段二: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生:我喜欢第二段材料。第一段材料中的妈妈太普通了,什么特点都不突出,看完之后也没什么印象,没有什么独特的个性。而第二段材料中的女人一看就知道是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像圆规的只有杨二嫂,这是她最突出的特征。
师:嗯,我补充点。表面上看,第一段文字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勤劳朴实,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而第二段鲁迅先生的文字,从头到脚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其成为典型,成为“唯一的人”。不能不让人拍手叫绝!可见,肖像描写要抓特点,切不可泛泛而谈。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往往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摄取细小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能起到滴水见海的神奇效果。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曹操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他的伟大志向。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霸气、痛快、直接,一个更有力度、更加深刻。侧面渲染有烘云托月之妙。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罗敷容貌之美,不直接写其容貌仪态,却写从使君达官到下里巴人,从老者到少者,人见人惊,人见人爱。一个令所有人都看得忘形了的女子,你便可以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这不仅侧面烘托了罗敷貌美惊人,更主要的还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融入了读者的再创造、再加工,文章也因此而具备了神韵。文学想象力的魅力可见一斑。
概而言之,你只要能让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的话,就证明你的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兴波起浪”成功了。
2、师: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做一篇口头小作文:从肖像、语言、动作或侧面等细节方面对班上某位老师或同学进行刻画,不说出名字,让大家猜一猜他是谁。(ppt展示问题)
生1:人常说“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人的声音来大概推算出这个人长的模样。我们班就有个女生,她的声音特别的甜美,甜美到你怀疑她是否主持过少儿节目。当班上的同学特别吵闹的时候,她就会双手叉腰,挺着个大肚子,继续用她甜美的声音来镇压大家的喧闹。如果你以为此女生是个长相特别秀气的女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有时乍眼一瞧,还以为是一假小子。大家猜猜看,她是谁?
生齐答:
生2:他堪称眉目如花,天生有股贵妃的气质,面如芙蓉眉如柳,五官精致小巧,双眸透着如水的温柔。注意我用的“他”可是男他哦。虽是男生,可他一抬手一蹙眉便溢出甜美丰润的气息。他还是一文艺小青年,爱听富有韵味的老歌,爱看充满情伤的文字。大家猜猜看?
生齐答:
师:大家都猜出来了,看来这两个同学描述得还挺到位的,特点抓得很准。时间仓促,大家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希望课下,同学们多多练笔,都能写出精彩的写人记事的文章。好,下课!
【执教感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及白描手法的运用,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情的。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和杜甫的诗可适当挖掘、引导,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于深刻的评价、精彩的描写及典型的材料中,体会写人记事散文的技巧,认识到梁启超先生的率真性情、爱国情操。通过品味文章、课堂拓展,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事散文的写作方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的方法。
【同行观察】
这篇文章是一篇有关演讲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演讲的内容上,而是放在了演讲者的形象塑造上。其中作者采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对其外貌,衣饰,语言,神态,动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从而在读者的心目中建立起了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先生形象。所以陈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外貌描写、言行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文章语言,解读难句、品读饱含作者情感的语句;品评人物,以性格、品质为关注点,注意人物性格中包含的时代因素;把握演讲过程中先生流露的情感倾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学知识及课堂教学内容加以明确,PPT展示简洁明晰、恰到好处,亦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陈老师声情并茂、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文本,为下面的文学赏析作铺垫。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了解主人公的政治与学术上的业绩,让学生了解梁启超的人格魅力,从而很好的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文本进行鉴赏,既发挥了学生阅读鉴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为下面的写作指导作准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细节描写的精彩,进而学会描写,为后面表达交流的“写人要凸显个性”作铺垫。陈老师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师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文化品位,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散文揣摩语言、体会情感的鉴赏方法。发挥了学生阅读鉴赏的主体性,同时也有利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并且学以致用,进行了高效的写作训练。陈老师教学激情澎湃,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方法得当,课堂延展,高效有趣,极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