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三维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并了解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学生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所以针对以上情况,通过诵读更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四.教学重难点
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诗不但抒发了诗人留恋和热爱母校的情怀,而且又超越了 “母体”,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
五.教学资源
因为以诵读法为主进行教学,所以需要音响设备一套及伴奏音乐《水印》《人间四月天》,流行音乐蔡琴《再别康桥》,SHE《再别康桥》,朗诵版《再别康桥》
六.教学方法分析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音乐辅助,帮助学生建立生动可感的诗歌形象,营造一个充满和谐、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七、学习方法分析
如今的初中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联想鉴赏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鉴赏法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 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八.教学流程及教学活动设计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蔡琴的《再别康桥》导入。
蔡琴的歌就像一杯岁月的美酒,越是久远,越是香醇。她波澜不惊、低回委婉的歌声,是一种被遗忘了的古老语言,有着一种古典的浪漫,一种优雅的感伤。大家知道这首音乐的歌词是哪一首诗吗?(学生答)对,下面就让我们在这柔婉而忧伤的旋律里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 走近作者
(1)简介徐志摩(注重新月派的写作特点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关于再别康桥(注重康桥一词的误解意)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疑问,导出问题,“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学生齐读。
(3)名家范读。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范读。 [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恩雅的《水印》,因为此曲的节奏与再别康桥可谓浑然天成般的契合。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个别朗读【老师抓重音,停顿,词语表达的情感适时评价点拨】。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体现学生的感悟。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
(四).激发想象 赏景悟情
1、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2、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 “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六)余音绕梁 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水印》的主题音乐)。 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九:板书设计
云彩
金柳
【寻梦】 青荇 【出梦】
轻轻招手作别(留恋) 【入梦】 悄悄挥袖告别(留恋)
水草
清泉
星辉
夏虫
十.教学反思小结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
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的意境美。
但是,因为所教班级的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且平均值较低,诵读部分比较容易掌控和进行,效果也不错,但是赏析部分则有些难以调动主动性参与积极思考和领悟,效果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