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2 20:5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拓展
■全面认识分封制和宗法制
全面认识分封制,应该从分封制的目的、特点、实质、作用、弊端等方面来把握。
(1)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拱卫王室。
(2)主要特点:分封对象的广泛性;周天子处于宝塔顶端;“土地和人民”与“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之间关系的关键;层层封授:诸侯和卿大夫都可以进行再分封。
(3)实质:西周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4)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各级贵族内部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疆域。更重要的是周初大分封,对商朝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多少含有统一天下于一尊的意义,显然是一种进步,并且为未来成熟的地缘国家(秦以后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弊端: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一旦周王室实力削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6)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但分封制对中国历史的长期影响不容忽略,比如在西汉初年就出现了封国和郡县并存的局面,西晋和明朝也有过短暂的分封,不过这些分封都不同程度地导致诸侯割据,威胁国家统一和王朝的统治,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在封建社会中,分封皇室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但这种分封只是体现为身份和爵位(“虚封”),并无实质意义。
2.准确认识宗法制
过去人们常常把中国社会叫做宗法社会。“宗”是指供奉神主之位的庙宇,其原始义为“尊祖庙也”。宗法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宗族组织制度,它是由氏族公社后期的父系家长制发展、演变而来的。初期的作用是为了规范氏族或宗族内部的权益分配关系。后来演变为以区分嫡庶之间权位分配为核心的宗统关系,形成宗法制度。史学界认为宗法制萌芽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善于西周。宗法制可以说是周代社会的网络神经,是周代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的依据和出发点。周朝的分封制是靠宗法制来维持的。
宗法制一方面确立权力的纵向传递——君统,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它的精髓是“立子以贵不以贤,立嫡以长不以贤”。宗法的另一方面是权力的横向扩张——宗统,也就是说诸侯奉天子是宗主,所以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诸侯自己的封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也是这样。大宗永远是小宗的领袖,在各级贵族的宗庙内,大宗的灵位,是永远受祭享的,小宗则仅限五世。
我们不可忽略的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的亲疏来维系的,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在以实力说话的残酷法则面前,以往各级贵族头上被温情脉脉的宗法关系装饰起来的光环很快黯然失色,“天下无道”,亲戚之国相互攻战,骨肉相残成为常态。
春秋战国以后,原创意义上的宗法制虽已瓦解,但是它的某些原则如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制,父权家长制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宗法制的影响长期笼罩中国社会,突出表现在:(1)父系单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2)家族制度长盛不衰;(3)“家国同构”精神始终贯彻于数千年中国社会。
■礼乐制度
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礼坏乐崩是指支撑贵族社会的规矩全都垮了。
■士:或叫士族。是最低一等的贵族,或是贵族后裔之疏远者,或是贵族之破落者,与夫平民中之俊秀子弟,因其学习当时贵族阶级“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而得进身于贵族阶层中当差服务,受禄养为生。士的特点有四条:一是不能再封建的贵族。二是没有不动产的贵族。三是有参政权、参军权、祭祀权,但没有统治权的贵族。四是有文化、有教养、有本事,而且必须出来工作的贵族。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法家代表谋士。社会剧变,士最有用,诸侯大夫请士帮忙,战国末年,养士最多的有四个人: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同步训练
1.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2.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这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3.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6.《吕氏春秋 宰分览 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消除诸子矛盾
D.实现长治久安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类别
地理位置

同姓
今山西

同姓
今河南北部

同姓
今山东南部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商族后裔
今河南东部

同姓
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材料四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的对象。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3)材料三中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