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2 20: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1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起于秦朝,经过两汉、隋唐、宋元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完善,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清两朝皇权极度膨胀,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课,上承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下启第二单元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从历史发展的时间角度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并将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表达清楚,揭示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2、课标三维目标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辩证地分析探讨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后来的历史进程以及对中国后来的政治制度的影响。
(4)通过与同一时代的西方建立近代民主制度相比较,探究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从而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程与方法:
从历年高考试题中选辑相对应的史料供学生参考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巩固中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中国在近代国际大潮中不断落后于西方国家,最后导致了落后挨打的局面,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依据:明清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统治者采用的措施对加强皇权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学习课文必须掌握的知识,为学习重点;而内阁制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制有着显著的差异,君主专制的影响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为学习难点。
二、说学情
高一中学生由于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已具备基本的历史基础,其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假设我所执教的班级是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较强,且有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我们应该给他们延伸更为宽广的学习内容,展示更细致的历史知识。但是,由于他们在初中的历史学习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我们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系统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讲述法、史料研究法、比较法、探究法
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带领学生探究事件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自主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理解——记忆——运用”的过程,学以致用,与实际相结合。
(二)学习方法: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导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史料辨析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探究学习法。通过学习本课知识,结合课文《研究学习总结》这一板块的内容,引导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三)说教学手段
讨论法:学生讨论史料所提出的问题。
依据: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
讲解法:在向学生解释“内阁制”和“军机处”等名词时使用。
依据:由于名词的内容知识性强,情感因素少,较为枯燥,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以简明通俗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节课分为四个流程,分别为回顾知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关注重难点——探究学习,知识延伸——总结课文,安排作业。
依据: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利用史料吸引学生对新课的注意,既能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知识总结和课后作业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具体流程:
(1)回顾知识,导入新课:(3分钟)(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生答:我国汉朝至元朝各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封建制度不断发展并趋向完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师: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统领百官”的官职是什么 那么,随着朝代变迁,统治者的变化,在本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他又会有怎样的命运?明、清两朝又是用怎样的制度措施维护其统治的呢?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共同学习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讲授新课,重难点学习(30分钟)
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废除
史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重点:明朝为何要废除宰相制度?宰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利弊?
(示例答案)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因素是当时宰相胡惟庸利用相权与皇帝分庭抗礼,为了杜绝宰相与皇帝的权力出现对峙的局面,将权力更系统地集中在皇帝手中,因此朱元璋废除了皇帝制度;根本原因是为了解决宰相与皇帝争夺权力,集中皇权,加强君主专制。
废除宰相制度的有利方面:有利于集中权力,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利方面: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执政能力在最大程度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思想、文化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第二目:内阁的出现
内阁不置官署
,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
,亦不得相关白。
——《明史》
洪武朝“虽尝设殿阁大学士
,祗备顾问
,并不以为与闻国论之官”。
——纪昀.历代职官表
难点: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
内阁
职责
统领百官、辅佐皇帝
侍从、顾问
任免
稳定
不稳定
对皇权影响
威胁
加强的产物
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第三目: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乾隆五十六年(1791),降旨:“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议政虚衔,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故令自今起,“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清高宗实录》卷1389)
重点:军机处的日常工作有哪些?对皇权加强有何作用?
(示例答案)日常作用是供皇帝顾问和咨询;草拟谕旨;议大政大狱;计划军事;推荐高级官吏;掌纪成宪。作用: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治,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特色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是试图将已经形成的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将皇权更加集中在皇帝手中。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知识延伸(5分钟):
对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评价在史学界有争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第二种意见则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 试以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史实为例扼要加以阐述。
(示例答案)同意第一种意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反抗外来侵略;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修建大规模的工程(长城);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它保障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发展。
同意第二种意见: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造成政治腐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压抑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沉重的赋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海禁等政策,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4)总结课文(2分钟):
明朝废除宰相,设置内阁(阁权的演变);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军机处(封建皇权到达顶峰的标志),因此说——废宰相、设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君主专制制度的极度强化,对我们近代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5)课堂巩固(5分钟)
1、《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百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
C
)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无其名也无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2、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3、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这是因为(
A
)

它起不到安定社会的作用

它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它导致了人们对世界的无知

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A.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唐朝初年和明朝初年君主专制均得到了加强。然而,唐初出现了“贞观之治”,明初呈现
的却是政治黑暗、危机重重的局面。造成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关键在于唐明两朝
(
C
)
A.治国思想不同
     
B.皇帝的具体举措不同
C.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D.阶级关系的状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