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习题1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内阁制正式确立于
(
)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明宪宗
2、“票拟”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中央政府运作的重要制度,该制度始自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宣宗
D.康熙帝
3、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关于“废行省,设三司”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巨大变革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C.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利来加强中央集权
D.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6、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7、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
8、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
9、《大明律》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这充分体现了
(
)
A.封建法规的尊严
B.法制意识的加强
C.君主专制意志
D.地主阶级的利益
10、“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皇权
D.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11、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12、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
B.封建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D.封建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二、材料解析题
1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请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为何不许立丞相?
(2)你认为应怎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明你的理由。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的护膝。
请思考: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的,说明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朝时被废除了?
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有人认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请学生讨论、探究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教材小字部分有所介绍)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废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学案探究三:
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参考表格:
探究四: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种演变加强了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制约皇权
对皇权影响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由皇帝决定
任
免
侍从咨询为主
中央一级决策者
职
责
皇帝个人信任
宰相制度赋予
权力来源
内阁首辅
宰相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