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太平天国运动 导学案(4)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太平天国运动 导学案(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2 21:0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平天国运动》导学案4
【阶段特征】: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由于它发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与意义。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学习重点】: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失败;《天朝田亩制度》。
【学习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天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失败的必然性。
一、基础巩固(自主完成,检查知识)
(一)兴起背景
1、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2、间接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阶级矛盾更趋尖锐。
3、直接原因:两广地区水旱蝗等严重自然灾害的相继发生。
4、理论来源: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宣传西方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
(二)主要活动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广西桂平县金田村。
2、永安建制:1851秋,攻占广西永安,分封诸王。
3、攻克武昌:1853年1月12日。
4、定都天京:1853年3月19日。不久,颁布了前期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时间
1853年冬,天京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理想社会
主要内容
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方法: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评价
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5、孤军北伐:1853年5月,林凤祥与李开芳,全局覆没。
6、西征活动:1853年6月,胡以晃与赖汉英进行西征,大败湘军,取得鄱阳湖大捷,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7、初破两营:1856年4月,攻克扬州,破清军江北大营;6月,攻克清军江南大营。
8、天京事变:1856年9月,杨秀清、韦昌辉死,石达开负气出走,后在四川大渡河陷入清军包围,壮烈牺牲。它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进入后期。
9、三河镇大捷:1858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全歼湘军精锐6000余人。
10、《资政新篇》:1859年4月,由干王洪仁玕提出,它是天平天国后期的革命纲领。
(1)内容:
A.政治上,它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
B.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
C.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
D.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
(2)认识: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初步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合乎时代的潮流,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也没有反映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更未提及列强侵略中国,加上复杂的军事斗争,所以未能实施。
11、上海战役:1860年,陈玉成与李秀成再次攻破江南大营,直逼上海近郊,英法侵略军撕去中立的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太平军击毙。
12、安庆保卫战:1860年,清政府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湘军主力8万人包围安庆。陈玉成回师安庆,不久,安庆陷落。1862年,陈玉成被俘后英勇就义,年仅26岁。
13、天京保卫战:1862年春,曾国藩之弟曾国荃帅湘军主力进攻天京,天京告急。在城外,太平军与湘军恶战46天,但未能获胜。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失陷,标志着天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二、能力提升(展示交流,我最精彩)
1、第1组:你能为同学们揭示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兴起的内在联系吗?
答案:《南京条约》中的赔款使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百姓赋税负担加重;手工业者破产;鸦片走私猖獗,土地荒芜;西方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所以说,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
2、第2组:全面解读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落后性与空想性。
答案: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具有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是建立一种小农土地所有制和绝对的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不符合时代潮流,具有落后性;绝对的平均主义和当时所处的复杂军事斗争环境,导致其根本无法实施,具有空想性。
3、第3—4组:请你说说洪仁玕拯救太平天国的方案为何会失败?
答案:不具备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4、第5—6组:归纳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主观原因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统治者日益腐朽,脱离民众。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5、第7—8组:你能举例说说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历史功绩吗?
答案: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农民阶级渴望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平等互利、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与清政府的丧权辱国、妥协投降形成鲜明对比;
初步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奔溃;19世纪后期,亚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同波斯、印尼、印度等国的人民的反殖民斗争,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改变了晚清政治格局,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地方势力,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6、第9组:同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何特点?
答案: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发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处于新旧交替的年代,时代赋予新的内容与意义。具有起义背景新,起义形式新,革命纲领新,担负任务新,失败原因新和所属范畴新的特点。
三、巩固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木状态唤醒似的。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C)
A.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官兵抗英斗争
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C.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D.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2、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由广西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C

A.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入侵导致自然经济的逐步破产
C.两广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不断
D.洪秀全等大力宣传反清思想
3、太平天国真正形成与清朝对峙局面的事件是(
C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定都天京
D.打破江南、江北大营
4、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囯
”代替“國”字,取“王居”其中之意。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
A

A.摆脱不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
B.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
C.丰富了汉语言文字
D.本身文化程度不高
5、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煮豆燃箕”是指(
C

A.北伐失利
B.安庆保卫战失利
C.天京变乱
D.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6、史学家认为:“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B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提出《资政新篇》
C.创立拜上帝教
D.永安封王建制
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所提出的主张都没有实现,其根本原因是(
D

A.无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太平天国政权一直不稳定
C.太平天国内部发生权力争夺
D.脱离中国当时的实际
8、下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B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洪秀全
D.《天朝田亩制度》
9、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A

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的一面;③在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主张;④定都南京后大兴土木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主要是因为(
C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
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严重
四、史学前沿(史书博览,知识延伸)
1、洪秀全(1814年~1864年),是太平天国以宗教名义发动太平天国起义运动的领袖,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广东花县人。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但因其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创立的拜上帝会仍旧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故,太平天国在他死后不久灭亡。
2、永安建制:1851年3月,洪秀全在广西武宣东乡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后,整顿建制,相继建立下列军政制度:修改历法,制订天历;令人民蓄发;建立圣库制度,财产统一管理;确定官制;论功行赏,分封东、南、西、北、翼诸王,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与翼王石达开四王俱受东王杨秀清节制。
3、曾国藩(1811年~1872年),汉族,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4、湘军: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进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1853年1月21日,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奉命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这就是“湘军”(也称“湘勇”)。湘军大体上仿照明朝戚继光的营制,以营为基本单位,直接受“大帅”统辖(后增设统领,各统率若干营)。每营编营官一、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长夫一百八十人,合计每营六百八十五人。每哨设八队,火器队与刀矛队各半。火器主要有抬枪、鸟枪。全营有劈山炮队二,直隶于营官。湘军水师筹组的时间略晚于陆师。水师每营编快蟹船一、长龙船十、舢板船十,共二十一只,员额为四百四十七人。每只长龙船安炮七门,舢板船安炮四门,均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各船还配有火枪、刀矛,以备近战。此外,湘军还设有营务处和粮台,分别管理全军的军务与后勤。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又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不但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清廷与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挽救了清王朝,而且使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
4、淮军: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1861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总督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淮军成立时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间抵上海后,又以外军的支援和上海海关税收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至1864年,淮军先与英、法军和常胜军相配合,在上海附近对抗太平军,继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后,1864年秋冬,淮军经过裁撤,尚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1865年至1868年间,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等地,与捻军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5、天京事变:1856年8月,杨秀清居功自傲,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回京相救。9月初,杨秀清及其部属数万人被韦昌辉残杀。不久,韦昌辉又被洪秀全处死。合朝文武迎石达开到京辅政。石达开因遭洪秀全疑忌,于1857年5月负气出走,率数万将士脱离天朝,独立作战。虽继续反清,但远离根据地,于1863年6月在四川大渡河畔覆灭。经此“内讧”,太平天国受到极大损害,军事形势不断恶化,武汉、九江相继失守,湖北、江西根据地大部丢失,只有安徽战场控制地区略有扩大。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开始衰败的转折点。
5、学术前沿: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如刘大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太平天国期间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突出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而“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群众是旧式农民战争中的群众。”因此,“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顶峰。”
第二种,认为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如郭毅生在《略论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一文中提出:太平天国革命无可非议的是农民战争,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它爆发于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崛起于经济较为发达、中西交通频繁的两广,“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如“杨秀清、萧朝贵、秦日昌等人便是无产阶级分子杰出代表”(此等人作者认为属于市民等级,编者注)。“因此,就不能不使得太平天国革命具有了迥异于以往单纯农民战争的许多特点,其中如政治纲领中提出的平等观念,否定专制神权和专制政权的思想,便带有较为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五、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