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2 21:10: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5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考纲: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对《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1851—1864)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外部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侵略通过封建政府转嫁到人民身上,
直接原因:天灾人祸
思想条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目的:推翻清朝统治。
特点: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的结合起来。
关系:是一种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它根本不同于基督教,它是农民起义的工具。说明: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平等的思想,是洪秀全号召人民群众参加反清斗争的理论武器。但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是科学的革命理论,不可能引导农民革命走向成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过程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西征------天京变乱-----挽救危局-------天京陷落
注:
北伐
西征
东征
背景
清军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天京
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
巩固大本营
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
时间
1853年
1853年赖汉英
1855年石达开
1856年
领导人
林凤祥、李开芳
秦日纲、石达开
结果
失败
胜利
胜利
意义
牵制、保证
大败、巩固
摧毁江南大营、江北大营
太平天国运动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内走向鼎盛?
原因:1清政府的腐败;2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高涨
天京变乱
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势。
结果: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清政府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包围天京。
意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三、治国方案
自主探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1853年定都天京,处于强盛时期
经过天京事变,处于衰落时期
经济主张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地上天国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实质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
向西方学习,带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
群众基础
拥有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作用
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绝对平均思想无法调动人们劳动的积极性,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1、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重要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评价:
教师讲解: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作用: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②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④思想上、组织上较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⑤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
【课堂小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然而,这一时期的农民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就体现了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进一步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巨大变化.
【教学反思】:这节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学情分析存在不足,主要是低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期待;教师的语言略显苍白,不甚生动;教学设计还是有些偏重形式,而对内容的挖掘深度有些欠缺。比如:怎样保证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能够实现观点在交流碰撞之后的思维、思想上的倍增效应,这方面做的不足;如何化繁就简,课前的教学设计没有涉及。
在今后的改进措施中,对学情分析要每课具体再做课前分析,精力好集中;教学语言上的问题还是应该从教学设计的完善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