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2 21:1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1
一: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1、阶级矛盾尖锐(根源)
2、外国侵略加剧了矛盾
3、自然灾害激化了矛盾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1、前期:金田起义—永安封王建制—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
2、后期:天京变乱—提拔青年将领,提出《资政新篇》—后期防御—天京陷落
(三)太平天国的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
①土地分配原则: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按人口来分,不论男女
②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分配方法:每户只留口粮,其余归国库
(2)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天国
(3)评价:①
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具有空想性;

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维护的还是小农经济,与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相违背,具有落后性。
2、后期:《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未能实行。
(四)太天平国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1、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2、时代赋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
3、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
4、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之前,农民阶级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六)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时代背景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起义原因新: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加剧矛盾
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4、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宗教发动农民反封建
5、治国方案新:发展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
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三、教学设计
①导入设计
教师可以利用本课导言,通过历史人物导入。以洪秀全的个人经历来拉开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教师也可以利用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的影响,出示图片“抽大烟”“五口通商后的上海”,使学生感受近代社会变化,从而进入本课学习。
本课三个子目设计:教师可以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过程,结合时代背景以探究太平天国兴衰的原因为主题,从而揭示近代民主革命农民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一目,教师可以利用太平天国视频、图片展现起义的开始、发展、定都,由此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会迅速兴起,并从广西一地席卷半个中国,建立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呢?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分析鸦片战争后,近代社会的变化导致近代农民和手工业者生活环境的恶化,矛盾加剧从而使农民革命风起云涌,从而把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揭示太平天国行动兴起的必然性。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一目,引导学生思考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深入分析太平天国为什么制定《天朝田亩制度》?从内容分析《天朝田亩制度》能否实现?建议教师把土地和产品分配全面分析,土地的完全平均分配反映了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体现了太平天国倡导的平等思想;而产品的分配却超越农民小生产者的本性,平均分配的土地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革命性和空想性并存。利用[历史纵横]说明在战争时期,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太平天国虽然废除了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但在农村征收赋税,没有真正实行《天朝田亩制度》。教师可以根据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引导学生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对旧制度的破坏,却无力建立新制度,这种建国纲领上的无奈说明农民阶级在近代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鉴于课时有限,不可能全部解决完成,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专长、地域环境和学生的特点及兴趣,针对某些具体问题来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
②教师也可以通过人物为中心对太平天国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以洪秀全这个人物为核心,组织学习。组织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通过微观探究,形成对太平天国的宏观认识。比如对洪秀全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问题: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利用导言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进行探究,一是洪秀全的经历与反清思想的形成;二是拜上帝教的建立发展。结合教材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全盛
通过学习了解太平天国兴起的过程,掌握太平天国反清的成果。
洪秀全与天京事变
设计两个问题,一是洪秀全与定都南京;二是洪秀全与杨秀清的关系。通过洪秀全在天京事变前后的心态和行为,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洪秀全与《资政新篇》
通过洪秀全对《资政新篇》的态度,来全面认识《资政新篇》的历史地位。
洪秀全与天京保卫战
通过探究,全面认识太平天国后期面临的形势和失败原因
四、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