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辛亥革命 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辛亥革命 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2 21:1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习题2
一、选择题
1.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  )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2.右图是在重庆市云阳县发现的一张孙中山先生亲笔签署的委任状,
云阳籍历史名人程德全投机革命,被孙中山任命为内务总长,而程
德全原本是清政府的江苏巡抚。孙中山此举反映出
(  )
A.清朝已覆灭
B.封建势力已被彻底打倒
C.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
D.辛亥革命有明显的局限性
3.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4.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  )
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5.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  )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6.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和日本》一章中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  )
A.满清政府垮台
B.皇帝制度结束
C.中华民国成立
D.中国实现了近代化
7.“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8.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二、非选择题
9.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式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依据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案
1.A 2.D 3.D 4.B 5.D 6.D 7.C 8.A 
9.(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等。
(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的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等。
(3)从横向看,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从纵向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
(4)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