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1
一: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材分析
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
(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1、确立和发展的历程:
(1)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战斗(基础)
(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标志着初步建立)
(3)1954年以后:
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4)1956年以后:
八字方针和爱国统一战线(发展)
(5)1982年:
十六字方针和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完善)
2、政协的性质:统一战线
3、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4年
一届人大召开前还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4、我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
(1)历史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合作战斗
(2)现实原因:有利于团结、统一;有利扩大民主;有利于科学、民主执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廉政建设
5、特点:(1)前提: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共领导为前提
(2)目标: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3)关系: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共同参加国家政权和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
(4)地位:各民主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思想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
(1)
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1949年9月
北平
(2)
大会主要内容:筹备新中国的成立
选举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确定了:
国都
国旗
国歌
纪年法
(3)
大会的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4)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至1954年9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根本政治制度)
1、背景:(1)民主政治是中共一贯的政治追求和主张,是长期探索的结果。
(2)建国后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展开。
2、确立: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1954年9月)
(1)
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
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选举了:
新一届国家领导机构
(2)
一届人大的意义
4、思考:
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的政治制度有哪些不同特点?
西方:政党竞争,分权与制衡原则。
我国: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集中原则。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
1、定义:课本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风俗和习惯存在差异;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教育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别。
3、我国的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4、意义:P97
5、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三、教学设计
利用本课导言中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引出本课课题“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就日本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等当今世界的政权组织形式,分层次进行提问,然后引出:新中国将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从而导入课题“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
投影打出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并让学生高声朗读。从诗词引入,开始本目的学习,有利于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
(2)适当补充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已召开等史实,以便让学生理解新政协召开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对[历史纵横]中中共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及各位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中共积极推进民主建设的认识,和对政治协商代表社会各界普遍心声的理解。
(4)适当增补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相关内容,就新中国的性质、各阶级在新政权中的地位、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等作简要介绍,并请学生讨论此文的重要意义。亦可把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作为材料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概括、评述,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
(5)首先播放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音像资料,或展示相关图片及史实;然后引入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及党对其他民主党派的诚挚邀请等材料,再与1946
年的政治协商会议进行对比,让学生进行分析,切实认识到新政协的特点。
(6)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或电影片段,让学生在历史的“再现”体验中,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7)适当引用的毛泽东关于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讲话等材料,简介各民主党派的形成时期、奋斗目标、曲折探索以及在新中国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对各民主党派在建国后继续存在的必要性的深入理解。
(8)举出具体事例解释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基本任务及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深刻认识。
(9)引导学生就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方针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以进一步理解其现实性和必要性。
(10)请民主党派成员或政协委员做报告,亦可采取组织一些学生采访的方式,请他们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议政的,政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适当增补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史料,为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做好知识铺垫,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结合课文材料中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诸多尝试,再适当增补一些相关史料,使学生认识:实行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坚定不移的政治主张,不仅是用来向不民主的当权者抗争的斗争纲领,而且更是在自己当权的情况下付诸实施的实践纲领。
(3)结合课文材料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条款并依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增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4)就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其所体现出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5)引导学生就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谈谈其颁布的重大现实意义。
(6)引导学生谈谈一届人大的召开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历史知识,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较为落后的原因进行研讨,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及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2)请学生就所学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举出几个典型例子,论证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谈谈形成原因及形成的简要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3)播放《冰山上的来客》《嘎达梅林》《红河谷》等影片(或片段),再结合已学过的中国史的相关内容,得出: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4)结合课文,请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或对少数民族地区较为了解的学生,具体谈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情况(如:我国的民族政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状况等),以增强对此制度的现实理解。
(5)请学生走访少数民族地区百姓、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效信息,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介绍,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
四、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