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5
【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确立及外交成就。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三、学习难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智慧。
【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先认真通读课本P108-111页的正文部分,再完成以下填空和连线,梳理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进行“兵教兵”,10分钟左右后登台汇报。
导言: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是
的延伸,外交更是一个国家
强弱的晴雨表。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依据是从
出发,结合当时的
而确定。
背景
国际形势:1、二战后,美苏
,两大阵营对峙,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实行
的政策。国内形势:历史: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
外交关系,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
不强。
总方针
中国政府提出
和平外交方针。
具体政策
根据理解,完成连线
政策
对象
目的另起炉灶
社会主义
废除在华特权
巩固主权独立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国民政府
结束屈辱外交
实现独立自主
“一边倒”
帝国主义
保障革命成果
捍卫世界和平
原则
1953年12月,
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成熟。
成就
1、1950年签订了《
》;中苏正式结盟。2、建国第一周年就同苏联等
个国家正式建交。3、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会议。4、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
”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经济方面,中国当时工农业水平相当落后,主要产品的年产量普遍低于历史最高水平。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尚未开始,国家财政赤字庞大,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稳定,财政经济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在政治方面,到1949年底,全国还有海南岛、台湾等大部沿海岛屿和大陆的西藏没有解放;新解放区的人民政权刚刚建立,尚不巩固。
——《志愿军援朝纪实》
(1)根据材料一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形势,指出我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是什么?(5分)
材料二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三
1956年9月毛泽东在接见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代表团时非常坦率地说:“苏联给我国的援助是非常大的。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10分)
(3)图一反映了中国什么外交原则?此原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图二、图三与图一有什么联系?(6分)
材料五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19世纪外相帕默斯顿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8分)
【回标小结】对照学习目标,回忆本课内容,填写知识树,对本课作出小结。
【课堂检测】
1.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和斗争
2.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正确理解是(
)
①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②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③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④争取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主要是指
(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
A.适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做出的重大贡献
5.
“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
【巩固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外国人的情况变化多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我们要采取安抚、笼络的手法,也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步伐、转换身形。对待他们当然要以诚为主,但也尤其要注意采取一定手段驾驭他们……有些是要加强接待工作让他们愉快而被感化,还有些则要大度包容,不必深究计较才能把事情办好。(译文)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图二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
参加日内瓦会议
图一
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图三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依据
成就
政策
方针
国家利益
3、
4、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另起炉灶”
2、“
”
3、“
”
1、
建交;
2、提出
原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
4、参加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