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27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教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2 22:2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1
一: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原因:内因:①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是根源;
②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③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
外因: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②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3、表现:
(1)波兰第一个发生剧变,1989年
(2)德国统一
(3)苏联解体,1991年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的主要影响:
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冷战”结束后,新矛盾新冲突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
2、表现(1)美国轰炸南斯拉夫
(2)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多极化的表现:①1993年欧盟的建立;
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
④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单元小结: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
2.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三、教学设计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采用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如播放有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音像资料;整合“冷战”后地区冲突的典型事件作为序幕,说明当今世界局势潜在的危机;以体现多极化政治力量并为学生熟悉的时事新闻作为时政话题,引入本课内容等等。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有关原因和情况,使学生明确这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教师必须点明东欧剧变的实质,使学生明确东欧剧变的“变”是指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讲述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时,教师可补充必要的音像资料,如“柏林墙”的拆毁等,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建议教师从两极格局的大背景出发,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要求来认识东欧和苏联的具体问题。(请参阅教学案例一)
“和平与动荡并存”一目主要让学生了解“冷战”结束之后的世界局势出现一系列动荡不安的问题。这一方面由于原有的地区性矛盾日益凸现,另一方面也源于国际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在讲述地区性矛盾导致的冲突和危机时,建议教师可补充前南地区国家分裂后,新的民族国家之间为争夺领土于1992年至1995年进行的波黑战争的有关资料,如数据统计、战争图片、相关的新闻报道等等。在补充资料时,特别建议教师能够侧重于无辜民众陷于战争深渊的无奈和痛苦状况,借此传达民族和解、沟通、共存才能带来人类和谐发展的理念。例如,战争导致波黑430万人口中的近2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亿美元,工业产值下降95%。但是与这些显见的损失相比,战争在人们情感上造成的创伤更难医治,带来心理和灵魂的极大扭曲:一位外祖母是克罗地亚人的10岁女孩用刀给自己放血,以便使身体里流淌的1/4克罗地亚血统的血液被放掉,成为一个纯正的塞尔维亚人;一位父亲是克罗地亚人而母亲是塞尔维亚人的男孩问其母,自己身上哪一部分是属于她的,目的是要把这部分砍掉,使自己成为一个纯正的克罗地亚人。这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令人心碎,也足以反映出狭隘的民族意识和残酷的种族仇杀给人类自身种下的祸患。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目的重点在于两极格局解体后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和发展方向。在此注意“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和多极化趋势之间的区别,“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解体后业已出现的国际关系格局状态,而多极化则是未来国际格局的走向。此目需要教师将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多个已经成为和可能发展成为政治格局中的一极的政治力量进行简单介绍,并具体分析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多极化的形势下,各极相互制约会产生均衡,而均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在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一二个大国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国相互制约,谈判和协商已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主要手段。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既可侧重分析两极格局解体情况下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增强学生振兴国家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通过分析欧盟、日本、俄罗斯地位的提高及对世界和平可能带来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当今世界形势的眼光和敏锐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诸如:“超强美国的启示”“欧洲一体化的启示”“日本崛起的启示”“国家实力与国际形象之间关系的启示”等等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认知,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超霸意味着自我削弱;彼此沟通、和解,正视现实,虚心吸纳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才是自身国力增强的发展之道;国与国的关系应以国际公理为基准,以理解和包容作为处理彼此矛盾的国家心态,这样才能共同创造人类和谐共生的家园。
四、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