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溶液的形成 练习 (2)

文档属性

名称 7.1溶液的形成 练习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2-03 10:5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1溶液的形成
练习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  )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
【解析】选D。溶质可以是固体,如氯化钠溶于水中,溶质是氯化钠;溶质可以是液体,如酒精的水溶液,溶质是酒精;溶质可以是气体,如汽水中二氧化碳是溶质。
2.下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溶质

高锰酸钾
溶剂

汽油
酒精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解析】选D。本题考查溶液的形成相关知识。A选项中碘能溶解在汽油里,故正确;B选项中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是不同的,故正确;C选项中三种物质都可以作溶剂,故正确;D选项中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故不正确。
3.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另一瓶为不饱和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提示:硝酸钾固体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随温度升高会增大) (  )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略降低温度
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
【解析】选A。向两种溶液中加水,溶液都没有现象产生,只是溶液体积增大,没法区分;向不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会继续溶解,而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不能继续溶解,可以区分;由于硝酸钾固体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随温度升高会增大,故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低温度会有晶体析出,而不饱和溶液不会有晶体析出可以区分;保持温度不变,饱和溶液蒸发少量水分后会有晶体析出,而不饱和溶液不会有晶体析出,可以区分。
4.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D.用刷子刷除杯子上的污垢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乳化作用的认识,解答本题应明确两点:(1)乳化作用是指洗洁精等洗涤剂使油污以细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乳浊液的作用过程;(2)洗涤油污还可以通过溶解的过程实现。A中,用汽油洗涤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B中,酒精除去碘也是利用溶解的原理;C中洗洁精除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原理;D中用刷子除去污垢是采用摩擦的方法将污垢除去,故只有C符合题意。
5.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明显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  )
A.硝酸铵
B.食盐
C.蔗糖
D.氢氧化钠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物质溶于水后温度的变化。根据信息可知物质溶于水后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所以选氢氧化钠。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食盐、蔗糖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
【拓展归纳】常见的溶于水形成溶液后温度升高的物质有:氢氧化钠、浓硫酸、生石灰。其中氢氧化钠和浓硫酸温度升高的原因是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远大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而生石灰溶于水温度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生石灰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熟石灰,反应过程放出大量热的缘故。
6.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
【解析】选C。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已有溶质,故A错误;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时,部分硝酸钾溶解,溶质质量增加,硝酸钾溶液一旦饱和,溶质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故B、D错误,C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6分)
7.(12分)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甲”或“乙”)。
(2)图2中可能为饱和溶液的是    。
(3)图1中溶液浓度较大的是    ;王浩同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的观点    (填“正确”或“错误”)。
【解析】判断溶液饱和的方法主要是依据溶液下方有无未溶解的固体物质,图1中甲一定是饱和溶液,乙溶液底部没有固体,升温后也没有固体,所以图2中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甲有可能恰好饱和;因甲乙是等质量的,所以图1中甲的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如乙中溶液的浓度大。
答案:(1)甲 (2)甲 (3)乙 错误
8.(14分)将一块油污抹布分剪成相等的四块后,分别浸泡于等质量的溶有少量洗涤剂的冷水和热水中,其中C、D分别再滴加同一牌子的洗涤剂各5滴。
(1)10
min后捞出抹布,用清水漂洗干净,并进行比较,   杯中的抹布最干净。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根据从上述实验得到的启示,谈谈在家中清洗餐具时应如何做。

 。
【解析】本题通过小实验来探究影响乳化作用的因素,其设计思路是通过四组对照实验来得出所要的结论,解题时不仅要正确回答有关问题,还应学会这种实验探究的方法。认真观察图示不难看出,B、D烧杯中水温较高,而D烧杯中洗涤剂的浓度又大于B烧杯,故D烧杯中乳化作用效果最好,抹布洗得最干净;由于温度较高的条件下乳化作用效果好,在家用洗涤剂清洗餐具时用热水效果更好。
答案:(1)D 温度高,洗涤剂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增强;在温度相同时,D烧杯中洗涤剂的浓度较大,所以洗涤效果最佳
(2)用洗涤剂清洗餐具时使用热水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