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功
教案
课题
《功》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倡导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完“电功”和
“二力平衡”、等知识后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
“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方面具备了知识的基础,同时本节课所讲的“功”又为后面“能量的转化”
作好知识的铺垫,所以,在知识结构上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注重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知识的难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学会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更可以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成为一名促进社会发展的科学人才做准备。
课程目标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本节课具体实施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以及计算。教学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依据:紧扣《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初三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参考《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书》相关的评价实例,确立好本节的重难点。
学情分析和学法
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已经学过“电功”和“二力平衡”、这就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本节内容比较复杂,学生会感觉到抽象,缺乏实践感受,因此学习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验为标志,在引导、探究推理、观察总结的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学法:
情景引入、图像引导、实验探究法、探究推理法、观察法。边设疑启发,学生边观察,引领思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层层破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模式
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导入——假设——探究——结论——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知识获取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是要鼓励学生观察和思考,揭示其中的自然规律,进而形成理论知识,在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下,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的知识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边设疑启发,边观察实验现象,引领思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层层破解知识难点,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知识,形成能力。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教学法、启发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及目的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教学目的:实验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收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学案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带着问题探究学习,体现学习过程,减负增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热身
展示广州亚运图片,播放亚运歌曲
学生讨论、积极发言,
通过提供给学生与生活相关的直观图像,启发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情景引入
提问:这些亚运冠军和志愿者为广州亚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去为亚运作出过贡献呢?
学生讨论,回答:有
引入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功就包含有“贡献”意识
知识回顾
初二的时候曾经学过什么“功”
学生讨论,回答:电功
温故而知新
新授课新授课新授课
学习过程功的概念学习过程功的计算学习评价
提出问题:电学上功是跟什么有关?如何判断产生了“电功”
讨论、回答:有电流通过光管,使
“发光”了,说明通过光管的电流有了“成效”。
从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
提出问题:既然有电通过用电器,产生了“成效”,就有电功,那么同学们想想,力学上的功应该是怎样产生的呢?
讨论、回答: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了“成效”
培养类比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让书本自由下落;匀速竖直往上提起书本;匀速水平往右推动书本;
进行探究实验,并观察、思考
培养探究能力
引导画受力分析图
思考、作图
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准备
提问:1、自由下落的书本受到的重力有没有“成效”;有没有做功?2、竖直方向的拉力有没有“成效”;
有没有做功?3、水平方向的推力有没有“成效”;
有没有做功?
讨论、思考,发言,回答:有
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锻炼思维能力。
演示:做功的两个实例图片。提问:有没有做功?
讨论、思考,发言,回答: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有距离,有了成效,做功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演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的图片:1、有力无距离的实例图片2、有距离无力的实例图片3、力与距离垂直的实例图片
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力无距离2、有距离无力3、力与距离垂直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演示:提水桶上楼梯的图片,手对水桶的拉力有没有做功?
讨论、思考,发言,回答:拉力的方向是竖直的,在竖直方向上产生的距离,有了“成效”,所以拉力做了功
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例子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移动的距离
讨论、思考,发言,各种方式的回答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难点突破:视频展示广州亚运举重冠军的举重过程。学生代表演示举重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举重过程和举起了静止过程的做功情况。
讨论、思考,发言,各种方式的回答
利用实例培养兴趣,克服难点。
演示实验:怎样比较做功的大小:
学生代表出来帮忙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演示实验:如何研究功与两个因素的定量关系,
观察、思考,回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培养探究实验、观察,归纳能力
根据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回答,得出功的计算公式,进行公式有关的讲解。
思考、讨论,回答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在直观形象的感觉中建立物理概念,获取物理知识。
例题讲解:1、重500N的小白,用10N的水平拉力将30N的物体沿水平面匀速拉动10m,(1)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2)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思考、讨论、完成练习
培养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学习评价。
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学业的相关的巩固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布置作业
做好记录
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功一、功:
力成效二、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
2、有距离无力3、力与距离垂直三、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
F
●
s
W=Fs三、
功=
力
×
距离焦
牛
×
米J
N
●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