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2.过程和方法:朗读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感受民族自豪感,体会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的豪情。
2.表达。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3.活动。学生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世界航天史: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了解多少世界航天知识?
2、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1年4月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
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
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服役已经超期8年,至今仍在运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类空间站
1995年6月29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 空间站第一次对接,开始了总计9次的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对接, 为建造国际空间站拉开序幕。
3、太空旅行第一人——加加林
登月第一人——(美国)阿姆斯特朗
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4、中国航天史之神舟篇
二、 了解常识
1、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强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
分类:
按内容: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按形式: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记杞记、广播稿等。
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2、通讯、新闻区别:
本单元除《新闻两篇》外,都属于通讯,两者都用(事实)说话。但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有: (1)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简洁、明快、篇幅短小,而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反映生活,其内容比消息更(详尽、具体、形象),一般篇幅比较长;
(2)在表达方式上,新闻一般以叙述为主,可插入必要的议论,而通讯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3、新闻速写:一种新闻文体,扼要描写事物的情况,及时地向读者报道。它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更生动,又比通讯更简略。
三、直击现场
1、杨利伟介绍
2、发射现场
四、整体感知
1、积累词语。
2、读课文,了解内容。概括本则新闻的标题、导语。
3、并能根据导语,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找出主要人物。
明确:1、字词略
2、标题:“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导语: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3、一句话概括新闻: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中国第一位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受命出征。
主要人物:杨利伟。
五、知识小站
1、场面描写:是人物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截取的是事件进行中的横断面。场面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发展故事,表达中心思想。
如何描写一个场面呢?
①首先交待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为后面场景描写作铺垫,也给文章作个背景介绍。
②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③要分清主次,理清头绪。
④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⑤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可以用先总后分、由概括到具体的办法来写,也可以按空间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来写。
六、合作探究
1、这篇新闻由几个主要场面构成?除了这几个场面外,还插入了三段什么内容?
2、1、主要场面:
场面一:等待(3-5)、
场面二:送行(6-17)、
场面三:出征(18) 。
3、插叙内容:
交代了首飞航天员梯队的组成和首飞航天员的选择(8)。
交代了杨利伟的简历和他作为航天员的优秀素质(9)
概括了人类航天史所走过的主要历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0-11
4、场景一:等待
1、环境描写及作用?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的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热烈气氛的反衬。将天气的寒冷和人们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人们对英雄的崇敬。
2、交代送行之人时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教练、专家、少先队员、军乐队员、总指挥)
——排比。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的高度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即将实现的激动、高兴,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美好祝愿。
3、“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这句话有何含义。
——因为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明代有人用火箭绑在身上想上天,古代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又有“飞天”的壁画,所以我们早就想圆飞天之梦。
场景二:送行
1、此句中“夺人风采”是什么意思?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杨利伟“夺人风采”的词句,并进行分析。
——“标准的军礼”不仅表现了杨利伟优秀的军人素质,也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宇航员征服太空的无声誓言和永不动摇的决心。
——“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微笑的神情”,表现了杨利伟的沉着老练和极为优秀的心理素质,更表现了他承担这样一个光荣任务的自豪和对圆满完成任务的自信。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申请出征的报告,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刚劲有力。
——“激动地”“握手拥抱”和“不停地”“挥手致意”中,融会着千言万语,交织着丰富的感情,有为自己、为战友、为民族共同梦想就要实现的无比高兴,有对人民和战友的信任的感激,有绝不辜负战友和人民重托的决心。
场景三:出征
1、“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个动作,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内心。
——对五星红旗的“深情”“注视”,是一个战士在出征前对祖国行注目礼,他用自己的目光向伟大的祖国表达着决不让祖国失望,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凯旋的誓言,果断的“转身”动作,表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用这个动作在向太空宣告:我来了!中国人来了!
七课外延伸
1、你能想象在飞船中的生活情况吗?比如说吃、睡、洗等等。
费俊龙首先完成了口腔牙齿的清洁工作,然后开始清理胡须。费俊龙先给胡须涂上了特殊的剃须膏,然后拿着剃须刀开始刮。他非常专注地对着前方,随之镜头切换过去——原来他前面的舱壁上有一面镜子。费俊龙先从脸颊的左边由上至下地刮,一下一下很认真。然后,他又开始在嘴唇上边刮,动作很仔细,表情也很轻松。 刮完以后,费俊龙对着镜子露出很满意的神情。
在太空中,航天员始终处于飘浮状态,分不清上和下,因此,他们可以以各种姿势睡觉而不影响睡眠,如站着睡、倒立着睡、悬空睡。飞船内睡眠不需要床,但是你必须把身体固定住,防止睡着后,由于呼气或翻身而在舱内飘来飘去,碰伤自己或损坏航天设备。在太空中,航天员的作息时间不能根据白天和黑夜来决定的,因为白天黑夜已失去参考价值。
2、天地对话
1、听一段央视著名主持人对杨利伟的采访,如果你是主持人的话,请根据当时的情景设计几个符合中学生身份的问题!
杨利伟叔叔:您好,我是× ×中学的学生,我想问您几个问题,可以吗?
3、光荣背后
1960年10月24日,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火箭发射爆炸事故造成地面100多人死亡。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在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时,飞船指令舱意外起火,在几十秒内3名航天员被烧死在舱内。
1967年4月23日,苏联联盟1号飞船在返回地面时飞船降落伞出现意外,无法打开,致使飞船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地面,宇航员科马罗夫当场被摔死。
?1971年6月30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在实施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3名宇航员死亡。
1980年3月18日,苏联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火箭爆炸,地面50名技术人员丧生。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飞行时爆炸,7名宇航员当场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从太空返回地面途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
飞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 “没有哪一年会让这么多的中国人那么久地凝望天空,在漫天的繁星中我们好像看到了两双黑眼睛。那黑眼睛里带着自豪、带着笑意,好像在和我们对视,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牵连着我们的是什么”。 去年10月12日至17日,费俊龙、聂海胜完成了5天5夜115小时的太空之旅,国人为之瞩目。
【颁奖词】 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5天5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划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巡天遥看,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思考: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再次拉开评选的序幕,有人推荐整个航天系统作为候选人,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推荐理由:
陈继军
课件53张PPT。世界航天史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了解多少世界航天史的知识?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1年4月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世界航天史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
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服役已经超期8年,至今仍在运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类空间站。
1995年6月29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次对接,开始了总计9次的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对接, 为建造国际空间站拉开序幕。 世界航天史太空旅行第一人——(苏联)尤里·加加林登月第一人——(美国)阿姆斯特朗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中国航天史之神舟篇1999年11月20日 2001年1月10日 2002年3月25日 2002年12月30日 2003年10月15日 江苏大丰 陈继军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强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通 讯文体小常识 分类:
按内容: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按形式: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记杞记、广播稿等。
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 讯文体小常识 通讯、新闻区别:
本单元除《新闻两篇》外,都属于通讯,两者都用(事实)说话。但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有:
(1)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简洁、明快、篇幅短小,而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反映生活,其内容比消息更(详尽、具体、形象),一般篇幅比较长;文体小常识 (2)在表达方式上,新闻一般以叙述为主,可插入必要的议论,而通讯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文体小常识 一种新闻文体,扼要描写事物的情况,及时地向读者报道。它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更生动,又比通讯更简略。新闻速写文体小常识航天英雄介绍——杨利伟英雄出征现场整体感知 1、积累词语;
2、读课文,了解内容。概括本则新闻的标题、导语;
3、并能根据导语,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找出主要人物。廖文根( ) 绥中县( )
瞩目( ) 瞬间( )
翟志刚( ) 浩瀚( )
横空出世( ) 军衔( )
问鼎苍穹( )1、给下列红体字注音liàosuízhǔshùnZhái hànhéngxiándǐng qióng 2、标题:“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导语: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3、一句话概括新闻: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中国第一位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受命出征。
主要人物:杨利伟。 场面描写:是人物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截取的是事件进行中的横断面。场面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发展故事,表达中心思想。知识小站场面描写 如何描写一个场面呢?
①首先交待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为后面场景描写作铺垫,也给文章作个背景介绍。
②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③要分清主次,理清头绪。知识小站 ④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⑤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可以用先总后分、由概括到具体的办法来写,也可以按空间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来写。 这篇新闻由几个主要场面构成?除了这几个场面外,还插入了三段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1、主要场面:
场面一:等待(3-5)、
场面二:送行(6-17)、
场面三:出征(18)。2、插叙内容:
交代了首飞航天员梯队的组成和首飞航天员的选择。(8)
交代了杨利伟的简历和他作为航天员的优秀素质。(9)
概括了人类航天史所走过的主要历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0-11)场面一:等待1、环境描写及作用?思考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热烈气氛的反衬。将天气的寒冷和人们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人们对英雄的崇敬。 2、交代送行之人时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教练、专家、少先队员、军乐队员、总指挥)思考 排比。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的高度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即将实现而激动、高兴,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美好祝愿。 3、“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这句话有何含义。思考 因为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明代有人用火箭绑在身上想上天,古代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又有“飞天”的壁画,所以我们早就想圆飞天之梦。场面二:送行 此句中“夺人风采”是什么意思?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杨利伟“夺人风采”的词句,并进行分析。 “标准的军礼”不仅表现了杨利伟优秀的军人素质,也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宇航员征服太空的无声誓言和永不动摇的决心。
“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微笑的神情”,表现了杨利伟的沉着老练和极为优秀的心理素质,更表现了他承担这样一个光荣任务的自豪和对圆满完成任务的自信。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申请出征的报告,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刚劲有力。
“激动地”“握手拥抱”和“不停地”“挥手致意”中,融会着千言万语,交织着丰富的感情,有为自己、为战友、为民族共同梦想就要实现的无比高兴,有对人民和战友的信任的感激,有绝不辜负战友和人民重托的决心。场面三:出征 “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个动作,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内心。 对五星红旗的“深情”“注视”,是一个战士在出征前对祖国行注目礼,他用自己的目光向伟大的祖国表达着决不让祖国失望,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凯旋的誓言,果断的“转身”动作,表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用这个动作在向太空宣告:我来了!中国人来了! 课外延伸放飞想象1、你能想象在飞船中的生活情况吗?比如说吃、睡、洗等等。费俊龙太空刮胡须 费俊龙首先完成了口腔牙齿的清洁工作,然后开始清理胡须。费俊龙先给胡须涂上了特殊的剃须膏,然后拿着剃须刀开始刮。他非常专注地对着前方,随之镜头切换过去——原来他前面的舱壁上有一面镜子。费俊龙先从脸颊的左边由上至下地刮,一下一下很认真。然后,他又开始在嘴唇上边刮,动作很仔细,表情也很轻松。刮完以后,费俊龙对着镜子露出很满意的神情。 太空睡觉不需床 ? 在太空中,航天员始终处于飘浮状态,分不清上和下,因此,他们可以以各种姿势睡觉而不影响睡眠,如站着睡、倒立着睡、悬空睡。飞船内睡眠不需要床,但是你必须把身体固定住,防止睡着后,由于呼气或翻身而在舱内飘来飘去,碰伤自己或损坏航天设备。在太空中,航天员的作息时间不能根据白天和黑夜来决定的,因为白天黑夜已失去参考价值。课外延伸 听一段央视著名主持人对杨利伟的采访,如果你是主持人的话,请根据当时的情景设计几个符合中学生身份的问题!天地对话 杨利伟叔叔:您好,我是× ×中学的学生,我想问您几个问题,可以吗?天地对话课外延伸光荣背后1960年10月24日,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火箭发射爆炸事故造成地面100多人死亡。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在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时,飞船指令舱意外起火,在几十秒内3名航天员被烧死在舱内。
1967年4月23日,苏联联盟1号飞船在返回地面时飞船降落伞出现意外,无法打开,致使飞船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地面,宇航员科马罗夫当场被摔死。 1971年6月30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在实施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3名宇航员死亡。
1980年3月18日,苏联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火箭爆炸,地面50名技术人员丧生。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飞行时爆炸,7名宇航员当场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从太空返回地面途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 挑战号全体人员合影 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坠毁 哥伦比亚号全体人员合影 感动中国 飞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 “没有哪一年会让这么多的中国人那么久地凝望天空,在漫天的繁星中我们好像看到了两双黑眼睛。那黑眼睛里带着自豪、带着笑意,好像在和我们对视,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牵连着我们的是什么”。 去年10月12日至17日,费俊龙、聂海胜完成了5天5夜115小时的太空之旅,国人为之瞩目。【颁奖词】 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5天5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划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巡天遥看,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感动中国 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再次拉开评选的序幕,有人推荐整个航天系统作为候选人,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推荐理由。感动中国放飞中国心梦圆九天外再 见神舟回眸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次飞行,也是最近3年连续1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搭载物品: 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技术应用: 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评论反应: 此间评论高度评价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 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回眸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晚上7时2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试验项目: 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评论反应: 此次航天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回眸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 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据介绍,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试验。 试验项目: “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神舟回眸 -----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 2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 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他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将是首次“上天”。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 ———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专家介绍说,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合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 神舟回眸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 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 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新技术应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神舟回眸 -----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 发射火箭: 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 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四子王草原秋韵 飞行时间/圈数: 115小时32分钟/飞行77圈 搭载物品: 共有8类64种搭载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来、查氏集团等知名企业标识,搭载的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则用于太空育种实验。在开舱仪式现场,6位特殊的“乘客”有机会精彩亮相,它们分别是极地考察时使用过的中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上海世博会会旗、《申报》百年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和10幅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神舟六号返回舱搭载的物品还有“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特等奖作文、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和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以及书画名家的作品等。 技术应用: 飞船的种类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卫星式载人飞船。这种飞船像卫星一样在离地面几百公里的近地轨道上飞行,飞行高度大约为300公里。飞船有单舱式、双舱式和三舱式,目前国际上成熟航天国家的飞船均是三舱式,这次神舟六号就是三舱式飞船,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初步达到国际水平。神舟六号飞船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起点很高,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员返回后,轨道仓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作为卫星继续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后进行交会对接实验;第三是返回舱的直径大,俄罗斯的直径是2.2米,我国的是2.5米。最后是飞船返回,非常安全,这方面已经进行过全面的测试。总体来看,神舟六号飞船的技术进步是巨大的。技术进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领域,据悉近年来中国在新材料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上,有2000多种是来自航天领域;其次是电信领域,这方面有硬件设备的进步,也有软件领域的进步,比如编码技术就确保了话音质量和图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图像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用于民用领域;第四是特种食品,航天员的食品研制非常复杂;第五是特种纺织材料,航天服是一个系统,更是高科技的结晶;第六是电子控制系统的进步,飞船是涉及各种复杂子系统的复杂系统,所有系统均需要有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第七是生物医学体系的进步,载人航天与无人航天有本质上的差异,系统复杂性和可靠性大为不同,神舟六号的成功,表明中国的相关生物医学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