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蚕宝宝在长大
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蚕的生长变化。了解环境对蚕的生长变化的影响。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领会生物作为自然界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也在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着。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注生物的生存环境、提高社会责任感。
3、科学探究目标:通过类比、绘图、讨论,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鉴于本节课在整章中的地位,从蚕的生长变化视频中总结出它们变化时的共性就显的比较重要了,通过生动的视频展示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科学的学习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在学生亲历养蚕这个活动的基础上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对蚕的生长变化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感官已经不能满足观察要求需要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因而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观察又成为重中之重。由于整个探究活动经历的时间较长因而怎样使学生长期保持观察兴趣、怎样保持对蚕的整个生长变化阶段的认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本课的难点。
4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他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因而以这个问题引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蚕的生长变化的兴趣。
活动1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本活动的重点是知道幼蚕的身体特征,幼蚕生长过程中身体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变化过程。落实这个目标需要利用观察、记录的方法。由于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如何保持观察兴趣成为本活动的教学难点。建议教师通过以下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提取原认知。
教师组织学生对“他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提取学生的原认知。
学生的原认知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曾经养蚕的直接经验,往往关注的是显著特征,不具体不全面。另一个来源是通过第一节课收集资料得来的间接经验,也可能不全面不具体但最主要的是这些经验不是学生亲眼见到的。
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产生求新知的欲望是激发观察兴趣的关键,对于具有直接经验的学生来说教师应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如:某个部位具体什么样的身体是怎么变得对于具有间接经验的同学来说因激励学生亲自观察,他真的是这样的么真的是这样变得么要想获得深入的认识必须进行观察。
观察
(1)选择观察内容:
学生的兴趣不同会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重点观察,教师要给学生
开放的空间,但是要提示学生在重点观察的同时也要留意其他特点变化。
(2)确定观察方法
在第一课中学生就已经比较熟练的使用感官观察事物,学生继续使用这种方法时,发现感官已经不能满足观察要求了,需要借助工具进行观察。这时引出放大镜、温度计、直尺等简单工具的使用,这些工具学生都已经接触过,已经基本了解了使用技巧,但是如和配合观察蚕使用这些工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点展开讨论。
(3)作观察记录
在第一节课学生已经接触了观察记录,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针对自己的观察内容设计观察记录表格,指导学生认真撰写观察记录。观察记录的设计格式不作统一要求,设计的原则是:观察内容突出,能够记录其它发现,留有添加新内容的空间。为了加深学生对幼蚕生长阶段的了解,也可以由教师制定几个必须观察的内容。
(4)观察试验:
这是一个长期的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在课下学生自己观察,没条件的学校由教师饲养,分阶段分组观察。教师可以定期召开观察交流会、最新消息等活动激励学生保持观察兴趣。
综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之后学生对自己关注的蚕的某些方面的特点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综合每个同学的观察结果,使学生对蚕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从而比较全面的认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顺利地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是以成功的饲养作为基础的。为了让观察活动顺利进行,在学生原有饲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具体指导。学生在饲养了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会产生新的经验,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完善饲养方案。书上32页信箱中的内容可以作为饲养蚕的方法指导。
活动2
探究有关蚕的问题。
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一定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有的并不是仅仅靠自然观察能了解到答案的。因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不伤害蚕体的情况下,设计一些实验进行主动探究,这是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的教育。这部分内容可以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处理。
主动探究。
罗列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哪些问题不伤害蚕体,适合研究-----选择研究问题----确定研究方案-----实验------结论。
这种方法适合有一定探究能力的学生
被动探究。
由教师提出问题“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观察蚕宝宝换新衣”分成两个小的探究活
动。
1、“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依据教材插图设计试验,当蚕爬向某种食物并开始进食时,我们还只能肯定蚕喜欢这种食物,而不能完全肯定它不喜欢其他食物。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和证实。比如,把蚕直接放到某种食物上,观察它到底是否食用。这反应着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应该让学生有所体验。
2、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在蚕幼虫期最重要的生理变化现象就是“睡眠”和“蜕皮”。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这几次蚕一生中的重大变化,是穿插在养蚕活动中的重要观察内容。因此,教材把这四次观察蚕蜕皮的机会合并到一起,设计了“蚕宝宝换新衣”的活动。其目的并不是说只要求学生观察一次,而是为了突出这项观察的重要,需要加强指导。
这一部分的观察,建议教师利用一次蚕眠的机会,组织一次课堂观察和交流。根据以往学生养蚕的实际情况几乎可以肯定,各小组养的蚕的大小、发育快慢会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同时找到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是很容易的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如果时机选择得好的话,还可以当场看到蚕蜕皮的过程。
教材除了要求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换新衣以外,还要求学生统计一下蚕宝宝一生中换了几次新衣。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坚持长期的观察,并进行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究习惯的养成。
两个试验给同学提供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摹本,一个通过试验、一个通过观察,有了这个摹本学生就可以自己研究其他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