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四个活动了解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自主探究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因此,我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展开了教学活动。本节课我尝试的是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的合作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对自己的猜想假设设计出简单的实验计划,通过这样的合作讨论活动,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农民工学生比较害羞,就鼓励他们给他们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全面细致的描述。在无形中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难点:让学生明白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且速度不一样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个和声音有关的成语故事吧。请同学们仔细看,边看边想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在这个故事里有那些你学过的科学现象?(课件演示:掩耳盗铃)
同学们这个故事好看吗?这个故事叫?这个故事的寓意大家都知道,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的人,那么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里面那些现象你可以解释?我有一个问题:这个人愚不可及以为蒙上耳朵自己听不到敲钟的声音,可是四周的相亲们都闻声而来。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相邻的耳朵里的吗?(生各抒己见)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4分钟)
二、设计科学活动,引导玩中学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我们的科学研究就从生活中开始吧!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每天都要写字、画画,都能听到“沙沙”的声音,那这些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
那我们从我们就展示一下我们生活中的经历,看一看我们写字的沙沙声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请我们每一组的第一名同学抄写一下老师发的古诗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一组的其他名同学用不同的方式来听他写字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告诉老师好吗?
生:写字的沙沙声音
师:对听的非常的仔细,是沙沙的声音,你的耳朵和发出声音的笔之间都有什么呢?
生:什么都没有或桌子
师:你和笔之间应该还有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空气。这次你猜想一下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你的耳朵里的呢?
生:空气和桌子。
师: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桌子是固体的,空气是气体的,老师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的猜想是声音可以才固体和气体中传播。
生:可以
师:我们的这些猜想是不是科学的呢?我们现在可以用我们生活中的经历来证明一下我们的猜测好吗?什么经历呢?就是打电话。
(3——6分钟)
师:同学们都打过电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也带来一组电话。想看老师的电话吗?请同学们拿出编号是1的材料袋,(学生打开,拿出土电话),
师:老师的电话和你们电话比可能很简单,我们就叫他土“电话”吧!你想用一用他吗?想听一听他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吗?
像大屏幕这样做,看你能不能听见铃铛发出的声音。
生:学生开始分组、实验。
师:同学们你听见了铃铛的声音吗?
生:听见了
师:同学们听的非常仔细,非常好,这么悦耳的声音都能听见,太好了。
师:你是怎么听见的?把这个声音走的路线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
生:铃铛发出声音—空气(气体)—耳朵
生:铃铛发出声音—线(固体)—纸杯—耳朵
师: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铃铛发出声音—线(固体)—纸杯—耳朵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生:声音可以固体、气体中传播(如学生不能说出来就这样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这一猜测是正确的吗?(6)
生:是正确的。
师: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中传播。
三、自主合作实验,学会探究方法。
师:前面我们所做的研究,证明了声音能在气体、固体中传播,那让物体在水中发出声音,我们能听到吗 也就是说声音可以在水一样的液体中传播吗?(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
师:看来同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怎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呢?(做实验来证明)对,实践出真知,现在就请同学们看看水槽里的物品。下面请各小组同学讨论一下,怎样用手中的器材用什么实验的方法证明声音是否可以在水中传播。(小组讨论)(3分钟)
生:汇报,用两块鹅卵石在水槽中碰击,看能不能听见声音。小组实验开始,教师巡视指导。(下发实验报告单)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了
生: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4分钟)
师:同学总结的真好,因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才应了那句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那么今天我们通过研究都知道声音可以在那些物质中传播呀?
生:空气、固体、液体
师:离开了这些物质声音还可以传播吗?
学生猜测:是或否
师:到底是不是呢?下面看老师做一个实验,老师把这个闹钟放在这个玻璃的容器里,然后我叫它发出声音(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听见声音了吗?
生:听见声音了。
师:为什么听见声音?
生: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师:下面放一段视屏看看没有了空气我们听得见铃声吗?
(边说边演示)
生:听不见了。
师:这有说明什么呢?
生:因为没有空气了……
教师小结:同学说的都有道理,这个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5分钟)
师:离不开那些物质呢?就是固体、液体、气体这三种物质。这三种物质传播声音的本领是不是一样的呢?(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教师出示声音传播速度的课件(课件演示二)。(3分钟)
师:看来这三种物质传播声音的本领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把耳朵贴在铁管上在敲铁管得时候有的时候可以听到两个声音,一个是来自
三、探究社会生活,提高科学素养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老师还有几个问题不明白,想请同学们帮老师一起来解答一下,
1、在铁路上你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为什么?
2、狗为什么趴着的时候耳朵总是贴着地面呢?
师:经过同学们这么一说,我想不光是老师明白了,我相信同学们也都明白了。
师: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关于声音的很多问题,我希望同学们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还希望同学好好学习,今后研究更多关于声音的知识。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气体
固体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液体
五、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是举步维艰,学生思维一片混沌,几经诱发、引导也无法领悟,不得不承认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别。探究活动中,农民工子女往往暴露出很多自身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意识淡薄。
知识面不广,讨论无法深入。
探究能力差,思维火花无法激活。
这是小学科学四上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教材根据农民工学生的认知特点,安排了“听听不同物体传播过来的声音”和“设计一个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等两个活动研究声音的传播。前一个活动是在预设情景下的探究;后一个活动是用器材自主设计一个实验进行的探究。我在设计时对教材作了一些补充和调整,主要有三个地方:一是把教材最后的真空实验改成对比实验用来导入并为解决“声音的传播离不来物体”这一难点埋下伏笔;二是把“听听不同物体传播过来的声音”改为听听写字的声音;三是把“听听诊器”这个活动放到拓展活动里。整个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预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首先用一段掩耳盗铃的动画故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复习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提出了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的问题提出引入新课,促使学生问下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点燃其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
2、加强直观,丰富感知。“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认识化解在分组实验和学具操作中,让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并形成表象,理解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化。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讨论、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学会了物体传声的实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识由直观的教具演示了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3、循序渐进,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在教师指导完成了声音能在固体里传播的试验后,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声音能否在液体里传播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用一两句话设计实验,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然后全班共同交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六、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行走课堂——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