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变”来“变”去的盐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
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为例,通过对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2.
以“切开和吃掉苹果”为例,通过与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进行比较,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3.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能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初步进行判断。
过程与方法:
设计探究实验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体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建立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培养安全意识。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大多数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但个别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1.器材介绍与确认
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的烧杯里,盛有少量的饮用纯净水,大家都知道,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无色无味。
师:桌上还有两个小纸包,里面装的东西都一样,请打开其中的一个看看里面是什么,小心别弄洒了。
(估计学生都认识食盐并能正确判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如果直接说出是食盐,“一看就知道是食盐,不错,很有经验!”;如果有人尝了,“请问,你是估计是食盐然后再尝,还是一开始就尝了 ”、“你很大胆,幸亏老师今天准备的真是食盐,否则就难以保障你的安全了,请记住,以后可不要轻易尝试不明的物体。”)
(设计意图:面对摆在桌上的器材,学生是最为关注的,本课教学直接从器材介绍入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引领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的一种方式,认识纯净水的特征和确认食盐的活动,为后面验证白色结晶就是先前溶解的食盐做好了铺垫。)
2.溶解食盐并初填变化过程示意图
(1)将盐变“没了”
师:桌上的这些材料,你们看也看了,尝也尝了,接下来就用这些材料,请将那烧杯里的食盐全都给变“没了”。咱们比比,看哪组变得最快,开始吧。
(2)实验方法交流
师:现在,所有的盐都已经变“没了”,只看见盐水了(板书:盐——盐水)。说说,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加水溶解)请问,这盐是真的没了吗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及时指点并通报情况。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①没有搅拌,也没有全部溶解;②搅拌了,但还没有全部溶解;③搅拌了,也全部溶解了。针对前两种情况,教师可说:“还看见盐呢,再做。”面对做好了的小组,可说:“确实看不见盐了,很好,请做好发言的准备。”
(设计意图:水能溶解食盐是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将食盐“变”没的过程融入小竞赛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引出课题
①引出问题
师:我们用加水溶解的方法将盐全给变“没了”,请问,这些盐还能再“变”回来吗 如果能,又有哪些方法 学生纷纷发言。
②板书课题
学生说能时,相机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变来变去的盐)
活动2【活动】二、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二、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1.实验方法交流
估计学生的预测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可能说到的方法:①人工加热;②太阳晒;③风干;④将水蒸发⑤过滤……教师可逐一副板书,然后引导学生将前3种方法归结到“将水蒸发”。最后,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盐加水溶解就变‘没了’,现在要返回来,你们就都想到要把水分减掉,有道理!可究竟行不行呢,咱们得试试。”)
(设计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先进行发散式地实验设计,通过交流将看似不同而实质一样的实验设计初步进行方法归类,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为后面整理并制作出完整的变化过程示意图打好了基础。)
2.第二组器材介绍
师: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器材,请小组长上来领,小心别碰坏了。
学生拿出器材后,课件出示实验器材名称,引领学生一一认识。
3.根据器材选方法
师:现在请问,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课堂上简短的时间里尽快得到食盐 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分次提供材料、第二次材料每组又不同(既有规范的实验室用器材,又有生活中随处可取的器材),体现出材料是“有结构”的,也告诉学生其实科学就存于我们的生活中。)
学生发言。
4.交待注意事项
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除了你们说到应注意的地方外还应该注意:
(课件出示:①由于时间关系,蒸发皿中的盐水不要太多,用滴管吸入盐水,然后滴入蒸发皿,滴两次即可;②不要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冷却的器材,拿取蒸发皿时一定要用坩埚钳(试管夹),不能用手直接拿取,以免烫伤;③当水开始冒泡时,可拿书本遮挡,防止盐水溅到;④实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并随时做好记录;⑤正确使用酒精灯,若火焰太小可以熄灭后用镊子将灯芯稍微拔起再点燃,水快干时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⑥重点强调酒精灯点燃、熄灭方法,加热时火焰的高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逐步培养科学素养,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
师:明白了吗 开始加热吧。
5.学生提取食盐
(教师巡视,发现有操作不当的及时指出来;对于完成任务较快的小组,鼓励他们想法子证明析出的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的食盐。)
(设计意图:实验之前的交待是必不可少的,实验中的指导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6.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 (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 (板书:将水蒸发)但是,老师有疑问了,怎么证明这些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 它是不是在烧的时候产生的新物质呀
(估计学生会从尝、只放了盐没放别的东西、纯净水、容器已消毒等方面来回答。如果学生已经尝过或者首先说到“尝”的方法,可以说:“敢于尝,说明你已经认为它不是产生的新物质,确认它就是盐,请说说你的理由!”以此引导学生将能够想到的证据表述出来,然后给予肯定:“说得好,有理有据,虽然很多情况下,加热会导致新物质的产生,但今天这个实验并不会产生新物质”)
(设计意图:再次梳理并板书,将复杂的变化过程用简单的示意图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确认食盐变回来了”的活动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活动3【导入】三、实验、建立科学概念
三、实验、建立科学概念
1.
建立可逆变化的概念并完整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变化过程中,盐始终都还是原来的盐,它并没有变成新的物质,也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我们还得给课题这两个“变”字加个引号(添加引号)。
师:你还能列举出像盐这样能变来变去的例子吗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示意图,盐加水溶解变成盐水,盐水去掉水份又变成了原来的盐,像盐……这样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板书:——可逆的变化过程)
(简要回顾、评议学生先前所想到的提取食盐的方法)
2.认识不可逆变化过程
那么,是不是我们生活当中的现象都是可逆的呢 (生:不是)下面,我们做一个吃苹果的游戏。
(请1生上台吃苹果,并将另一苹果切成两半)。
师(对嚼苹果的学生):请稍等,我们刚才学习了可逆的变化过程,现在老师有个要求,麻烦你把正在吃的这半个苹果给变回来。
(估计学生会摇头说变不回来,教师可让他说出理由,然后说:“看来是真变不回来了,你还是回座位上去吃完了吧。”)
师(对全班同学):我的那个才切开还没吃呢,你们大家说说,它从一个变成两半,还能再变回来吗
(估计学生会有争议,认为可以变回来的同学可能说出“胶水粘接”、“串起来”等方法,教师可让学生讨论,最后用“盐溶解后还能再变回原来的盐”的示意图检验“苹果切开后能否变回原来那个没有缝隙的苹果”,由此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3.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成哪两种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判断切开苹果的过程是否可逆,帮助学生理解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区别,完善概念体系。
活动4【练习】四、拓展延伸
四、拓展延伸
1.判断表格中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课件出示:教材51页的表格,让学生判断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变化现象
是否可逆(可逆用“√”表示,不可逆用“×”表示)
蜡烛融化
热胀冷缩
水的三态变化
把苹果切开
(交流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说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正因为水的三态变化是可逆的,才形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因为铁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铁路工程师修铁路时一定要做精确计算,以防止铁轨在冬天由于冷缩而断裂,夏天由于热胀而挤压变形。)
2.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应用。教师导言:对于可逆变化应用的实例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了。
(课件出示:煮海为盐,可逆变化,有利)
(设计意图:通过演绎应用进一步检验、巩固概念体系,又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
3.完成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堂检测练习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种变化现象的进一步认识和判断,加之激励性的
,让学生意犹未尽,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4.进行全课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发言,对本节课的重点科学知识进行再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巩固科学知识。)
活动5【作业】推荐作业
五、推荐作业
(课件出示)回家后参照教材52页利用蜡烛的可逆变化现象制作一个蜡星星。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让学生建立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