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重点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方法】欣赏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四、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
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 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 唱书) .
听书前:
台上: 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台下: 拥挤热闹 ( 侧写烘托)
台上: 仍空洞无人 先声夺人)
十一点钟
台下: 更拥挤热闹
台上: 男人( 丑陋、弹曲、动心)
十二点半钟
台下: 叫好不绝
听书时 :
台上: 黑妞姑娘( 十六七岁) ─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弹罢数分钟 ( 侧写正写)
台下: 老残感觉: 以为观止。
两人对话: 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 白妞姑娘( 十八九岁) ─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正热闹时 无比奇妙 精彩绝妙
台下: 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 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五、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一)侧面描写:在白妞出场前写戏院盛况,琴师的演奏,黑妞演唱,观众议论,烘托白妞高超技艺。
1、戏院盛况
(1)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2)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戏院嘈杂场面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目的在于:
(1)为写白妞设伏笔,可以省去笔墨。
(2)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用观众评论(第245页)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第二课时
一、继续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二)正面描写:出场、演唱、反映三方面写。
1、白妞出场
先写外贸,紧接着写梨花简的几声叮当,鼓棰子的两下轻点,两眼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2、白妞说书
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作者首先用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分五个部分:
(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使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作者具体地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大比喻,以人们的感觉、视觉形象,赋予声,细致描写,多处用此。
人参果:舒畅
熨斗熨:伏贴
钢丝:尖细、高亢、有力
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
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
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
(1)用感觉设喻:通感
(2)用视觉设喻:通感
(3)用容易体会的声音设喻:比喻
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从发展、跌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过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让人赞叹其技艺的精湛。
作者为了突出白妞演唱还用了对比手法,层层烘托步步映衬。节选部分共写三个人物,无论琴师、黑妞都是为了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小结:“水涨船高”、“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四处无一处写白妞,实则处处写白妞,这就是铺垫,就是侧面描写,从而烘托的妞说书的精湛技艺。(再出示完整的鲜花图)。整篇课文就是以鲜花样凸现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铺垫,浑然一体,鲜明生动。
二总结课文:
(一)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
分别分析如下:
1 . 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 听书人多: 当官的;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 热闹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 . 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 . 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人能学一两句
白妞: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 (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4 . 白妞说书;
⑴白妞登台: 貌不惊人 但一举一动,一顾一盼, 就使观众为之倾倒。( 动作、眼睛)
⑵白妞说书: 运用大量形象、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声音: 低─高─极高─陡然一落愈低愈细─无声─忽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 人弦俱寂
说唱 ,听觉: 感觉妙─伏贴─畅快─暗暗叫绝 ─屏气凝神不 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本文的比喻句,使难以捕捉的没有实体形象的声音美,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实体形象,借助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引起读者丰富多彩的联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5、 听众评价: 借一湖南少年之口用了两个典故。
(二)《明湖居听书》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课后还要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