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3 20:0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
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约束兄弟子女,迫求政治平等
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2.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3.“宰相采用委员制……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材料描述的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是
A.皇帝制
B.三省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4.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有
国名
对象
地理位置
国名
对象
地理位置

王室子弟
今山西

功臣
今山东北部

王室子弟
今河南北部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王室子弟
今山东南部

王室子弟
北京-带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①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②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③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④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A.审议决策之权
B.监察百官之职
C.上传下达之责
D.专司行政之事
6.历史记载,公元前219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
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7.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8.宋代规定,御史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元世祖明确规定“凡有官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明太祖甚至亲创了“剥皮实草”的酷刑惩治犯脏满六十两以上的官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惩治贪污腐败,调和社会矛盾
B.树立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政府监督,维护统治秩序
D.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9.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A.实行行省制度
B.实行册封制度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设置理藩院
10.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11.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上是继承和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
12.《汉书 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
13.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C.“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D.“时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
14.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A.夏商周三代统治的时间都不长
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
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毫无共同之处
D.夏商周三代的主要制度是相沿袭的
15.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16.《论语·季氏》载:“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材料最相关的应当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世袭制
17.西周时期,周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18.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
A.以氏族为姓
B.以国名为姓
C.以居住地为姓
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19.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20.西周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与夏商时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民主推选B.兄终弟及C.嫡长子继承D.父死子继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开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材料二:大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历史学家兰克(1795-1886)认为中国人是永远静止的人民,因而他对英国以强权打开中国抱着一种欣赏与喝彩的态度。其他德国文化人也几乎都小觑中国,蔑视儒学,“孔夫子”在德文中竟然常被人们有意与“糊涂虫”谐音混用。英国散文家汤姆斯·德·昆西(1785-1859)在他的作品《一个服鸦片的英国人的自述》中则带着更加厌恶的口吻描述中国。他说:“我经常想,如果被迫离开英国而住到中国去,生活在中国的社会和景物里,我一定会发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学知识指出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谈谈你对17世纪以来欧洲人的中国观所发生变化的看法。
参考答案
1.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信息可知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故选D。
考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
考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宰相将权力“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处描述的是唐代的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相互配合,保障皇权独尊,B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内阁制下内阁是内侍机构,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4.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表内容可知分封的王室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弟居多,所以①说法正确;家天下出现于夏朝,排除②;从地域来看王室子弟主要分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以③的说法正确;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所以④的说法也正确。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的能力,材料中“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说明中国古代宰相的主要职责管理,即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监察百官,故B项正确;ACD三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丞相制度
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辨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颂辞来看,秦始皇封山是从维护皇权的角度来显示皇帝的威严,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错误,秦始皇登泰山封禅并非仅仅为了歌功颂德;B项错误,秦始皇当时已经统一天下;D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汉初宰相的权力较大,因此称“汉代宰相是首长制”;为了分散相权,到了唐代中枢机构为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样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因此称“唐代宰相是委员制”,D项符合题意。A不是命题强调的重点;BC是现象不是实质。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三省六部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过材料中的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和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可以看出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树立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题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题中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和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可以看出有利于官吏之间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这一制度无法提高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监察制度
9.A
【解析】
试题分析: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辽阔地域的有效管辖,元朝实行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今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故A项正确。B.D是清朝管理西藏的制度;C是隋唐时期中央的政治制度。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10.A
【解析】
试题分析:宗法制就是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力,C项和此无关,其它三项都是表现,但对历代统治者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其中心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虽然反复出现,但在秦汉以后毕竟不占主流,传统宗族观念对人们社会生活有影响,其影响程度显然不如A。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行政制度,A项是中央官制;C项是西周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西周不是中央集权制;D项是选官制;B项是秦朝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行政制度。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12.A
【解析】
试题分析: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同时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最有效措施,驰道通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此也有利于驰道的畅通。因此A项正确;BD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西周政治制度。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决问题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推行九品中正制,最终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是指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时间是在宋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南北朝时期,出现技术先进的灌钢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历史·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状况
1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礼仪制度虽有所损益,但主要的还是延续,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C项与材料相反;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
15.C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时期是我国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据材料可知是指当时政治方面的表现之一是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日益衰微,周王室力量衰微,但不是完全没有军事力量,故C项正确,A不对;当时诸侯力量强大而王室衰微,王命不行,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而不是将权力下放,故B项错误;D不对,说法与史实相反,诸侯割据争霸威胁周天子的地位而不是巩固。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体现了礼乐的主导权和征伐的主导权在天子身上,而不是在诸侯身上,这体现了宗法制的思想,故A项正确。B项是政治隶属关系,强调的是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C项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D项是权力的传承制度。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能。根据“授民授疆土”可知是分封制的内容,而建立邦国主要是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A项是权力的传承制度;C项是秦朝推行的;D项不符合材料。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中国姓氏的来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卫、陈、许”是春秋时期的小诸侯国,故其姓氏是以封国为姓,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材料中要求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分封制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根据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对象是周王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周王子弟是主要的分封对象。姜子牙是西周建立的的功臣,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在夏商两代,还存在着“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传位方式。到西周开始实行宗法制,其核心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正确;A项是禅让制;BD项是王位世袭制。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1.
(1)“欧洲中国观”:欧洲文化界认为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中国对各种宗教采取容忍态度,崇尚自然,而非敬神;推行开明君主专制、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有利于限制暴政;提倡耕织、兴修水利、以农为本,有利于增加财富。
背景:欧洲(法国)君主专制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强化,天主教会推行精神独裁;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资本盛行,新兴资产阶级狂热追求货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倡导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西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相通之处增多)。
(2)变化:从褒奖、欣赏、推崇到贬低、蔑视、嘲笑。
原因: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解放运动使“欧洲文化优越论”得以发展;工业革命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欧洲实现崛起;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广泛建立;明清时期的中国在诸多方面逐渐落后于世界,在被列强侵略后,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认识:中国、欧洲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消长影响了欧洲人的中国观;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学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的准确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解答本题必须依据材料一中“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从“欧洲文化界认为古代中国对各种宗教采取容忍态度,崇尚自然,而非敬神;推行开明君主专制、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有利于限制暴政;提倡耕织、兴修水利、以农为本,有利于增加财富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倡导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角度回答。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问题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中“英国散文家汤姆斯·德·昆西(1785-1859)在他的作品《一个服鸦片的英国人的自述》中则带着更加厌恶的口吻描述中国”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认识属于开放题型,从国、欧洲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消长影响了欧洲人的中国观;落后就要挨打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