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单元提升检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单元提升检测(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3 20:2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一、单选题
1、“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一表述指的是新中国的哪一外交方针(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自自主的是(

A、团结世界人民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由此可知(

A、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B、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
C、中国坚决反对苏联的攻击,中苏关系日益恶化
D、中国外交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
4、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有记载:1969年4月林彪向“九大”作报告,不再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林还重申毛泽东在1965年的讲话——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这表明中国(

A、全面改善中美关系
B、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C、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
D、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
5、“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6、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7、早在1947年3月,毛泽东向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外事人员谈起外交问题时就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这一看法后来发展成为下列哪一方针(

A、“另起炉灶”
B、“求同存异”
C、“一边倒”
D、“不结盟”
8、下列有关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先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迎接尼克松






②走出日内瓦会场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会见田中角荣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9、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0、某人论述中国的某一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举措时说: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多边外交战略
11、基辛格在《论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了两个国家。对20世纪50~80年代朝鲜半岛局势的正确表述是(
)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苏均在朝鲜半岛保持着军事存在
D、战争使两国对峙局面固定下来
13、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指挥官克拉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威胁性。”这句话说明(
)
A、美国承认失败
B、中国取得胜利
C、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D、中朝力量增强
14、右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怎么会这样 ”
B、“糟糕的战争!”
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15、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请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17、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留下的日记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内容
1912年11月5日
今日为美国选举日期,夜人市观之,此间有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馆两家,俱用电光影灯射光粉墙上,以报告各邦各州选举之结果,惟所得殊不完备。市上观者甚众,每一报告出,辄欢呼如雷。以大势观之,似民主党胜也。
1916年7月6日
改良之法,余力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
l921年8月13日
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的评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的想象力。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摘自《胡适日记全编》
(1)结合中美的政治情况,分析胡适为什么对美国政治选举产生浓厚的兴趣?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胡适认为历史学家需要哪两种能力?你对他的观点有何看法?
(3)1948年蒋介石想让胡适参选总统,是迫于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压力,请问杜鲁门为何要插手中国的总统选举?
(4)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胡适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罗尔纲的回忆录《胡适琐记》,该书关于1930年胡适从上海迁居北平的叙述,与胡适日记有出人,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你认为谁的记录更可靠?请说明理由。
18、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
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材料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了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19、材料一 下面是一些有关朝鲜战争起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网上评论资料:
朝鲜战争爆发是半岛上两股力量为了统一的理想,失去控制而相撞的结果,单纯谈论谁是侵略者是不能理解当时的情势的。

美国与中国就象两只狮子互相警惕地打量着对方,越来越浓的冷战气氛又让这种关系更加雪上加霜,两只充满敌意的狮子不得不凭借对方气息来判断对方的来意,只要任何一方发动攻击,另一方必然针锋相对。

在朝鲜战场局势尚混乱不堪之时,美国即大规模介入朝战,并宣布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其反应之快,决非偶然,正是美国反对中国的新政策导致了朝鲜性质的迅速变化,朝战的爆发,提前暴露了美国远东政策的轮廓和实质。

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需要守住的是一条从阿留申群岛开始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冲绳)延至菲律宾的防线。这样一来,从军事上说,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朝鲜半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故使得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摘编自昊文兵《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引起朝鲜战争爆发的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将会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什么影响?
2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答问题。
材料

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中止。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

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答案】B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排除A项;“一边倒”是指我们在建国初期坚决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这边,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方针
2、
【答案】B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分析】归纳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因此B符合题意。
【点评】新中国初期“另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但绝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这三条方针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而提出的,这些方针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3、
【答案】A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这表明中国要求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表现出应有的诚意;B、D两项无从体现;C项时间不符,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已经日益恶化;因此本题选A。
【点评】新中国外交部分要关注新中国推行的重大外交政策和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4、
【答案】C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69年1月苏联军队突然进攻中国东北边境的珍宝岛,中苏发生直接武装冲突,在此情形下毛泽东判断当前中国最主要的威胁来自苏联而非美国,此时中国需要调整外交战略,材料中文字即是对此内容的说明;因此本题选C。而A项发生在1972年以后;B项说法错误,中国此时尚未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D项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5、
【答案】A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表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单极世界的形成;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6、
【答案】C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倒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中国与苏联是合作关系且均与美国是对抗的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在70年代的时候,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因此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故C项正确。【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中美、中苏、美苏关系的演变。
7、
【答案】A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A项正确。“求同存异”、“一边倒”、“不结盟”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D项错误。【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8、
【答案】D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时间。分别是1972年,1955年,1954年和1972年,而日本和中国邦交正常化是跟在美国之后。故选D。
【点评】建国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正常进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
9、
【答案】C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因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不属于国际关系领域,因此③错误,而①无法体现出保持的各自不同,排除A、B、D;②④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故本题选C。
【点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10、
【答案】B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分析】依材料“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正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故B正确。A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国家,C和D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不和任何国家结盟,和所有国家开展外交关系,不具有针对性。
11、
【答案】C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寻求共同利益”、“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意思衔接不紧密,不准确。而C项,中美敌对关系开始改善,是题干材料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准确体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12、
【答案】D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战争后,两国对峙的局面基本固定下来,故D项符合题意。
13、
【答案】C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敌人”指的是中国,“较以前更强大”指的是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故C项最符合题意。
14、
【答案】C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注意时间信息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此时处于美国侵越战争时期,因此排除D项,由图片中的信息以及越南的立场可以判断C项正确。
15、
【答案】C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不值得大书特书指的是美国外交史上的失败案例,在四个选项中,越南战争是以美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的,是美国外交史上不光彩的一笔。
二、问答题
16、
【答案】第一种观点:“一边倒”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评述: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封锁、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援助和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国的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后盾,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国际地位。
结论:
第二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评述: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树立了更强大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己。
结论: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分析】材料一的观点根据“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得出材料一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一边倒”外交政策在新中国初期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等。材料二的观点根据“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得出材料二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很多消极影响,再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评析。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一边倒”方针的历史影响。
三、综合题
17、
【答案】
(1)美国:美国政治选举是三权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该体制经实践证明十分成功;美国选举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是人民参政的重要途径;美冈选举受到政党的控制,政党政治有利于分权制衡、实现政权在政党之间和平转移。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三权分立的《临时约法》;中国人民获得选举、参政的权利,政党纷纷改组和成立;中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即将举行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
(2)贡献: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能力:科学严谨的判断力;大胆高远的想象力。看法: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3)原因:冷战时期,杜鲁门推行杜鲁门主义,在中国积极反共;中共军队在解放战争展开战略反攻,杜鲁门对蒋介石不满意。
(4)可靠:胡适。理由:胡适的日记一般记载的是当天的事情,而且有文字保留下来,而罗尔纲是在事情过了大约60年后再追忆,难免会记忆出错,因此胡适日记更可靠。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辛亥革命,解放战争,新文化运动,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1)注意材料的时间分别是1912、1916、1921,回答问题要联系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更要答出美国政治选举中吸引胡适的地方。(2)第一小问,根据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可答出;第二小问,1921年的材料表明,胡适认为历史学家需要具备判断力和想象力;第三小问,可以赞成也可反对,但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3)1948年杜鲁门插手中国的总统选举的原因,联系国际上,当时杜鲁门主义已经出台;而国内,1948年春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蒋介石得不到杜鲁门的信任。(4)第一小问,判断罗尔纲的回忆录《胡适琐记》与胡适日记谁更可靠,由史学常识可知,当事人的记录比外人的回忆更可靠;第二小问,说明理由,从形式上,日记是当天的记录,而回忆录是事后回忆,可能有些已经忘记。
18、
【答案】
(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利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妥协的结果;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2)现象:法德和解。趋势:欧洲走向联合。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
(3)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
第一种观点:赞同: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第二种观点:不赞同:国
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4)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启示:妥协是政治斗争常用的手段;妥协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事务中妥协也是实现利益的重要手段;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
【考点】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解放战争,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所给信息“相互妥协”回顾所学知识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主要是梭伦、克里斯提尼进行的民主改革,材料信息“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可回顾知识找到其各机制(公民大会、陪审法庭)轮流坐庄、抽签选举的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古罗马:解释权在贵族手中的习惯法促发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在《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缓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英国:光荣革命不流血的政变之后通过《权利法案》来缓解和解决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他们相互妥协的结果。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2)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二中信息“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可知是法德和解。第二小问趋势,法德和解体现了欧洲走向联合的趋势。第三小问影响,欧洲的联合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3)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中信息“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可看到中国缺乏妥协传统;“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可看到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第二小问说明,考生选取赞同或不赞同观点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赞同可结合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史实说明,不赞同可结合国共两次合作、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史实说明。(4)结合材料的引文“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然后从政治妥协的手段、作用等角度分析即可。
19、
【答案】
(1)因素:朝鲜半岛上互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承认的两个政权互相对立、敌视,企图消灭对方、实现统一是战争爆发的内部原因:美苏冷战,大国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是战争爆发的外部原因;美国的圈钱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影响:使东亚局势更加紧张,爆发了局部的热战;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中国难以统一台湾;朝鲜半岛成为苏美之间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1)因素主要当时的世界格局即国际背景分析作答。当时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超级大国的争夺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军事的对峙,最终引发了半岛的战争。(2)影响主要从东亚政局、美国、中国、朝鲜半岛几个方面分析作答即可。造成对东亚政治格局的动荡不安,即东亚局势更加紧张,爆发了局部的热战;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中国难以统一台湾;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之间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
四、材料分析题
20、
【答案】
(1)缓和双边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
确保核安全,减少核战争的危险;
美国要保持核优势;
苏联欲减少因军备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
(2)基本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核垄断地位;减少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解析】【分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主要有双方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想保持核优势地位,苏联想减少美苏争霸军备竞赛给其国民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等。
第(2)问,依据材料“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可概括得出,双方基本上达到了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了核垄断地位,并且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