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课前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完成有关爱因斯坦及其文中有关音乐家科学家的资料介绍,借助教学幻灯适当介绍爱因斯坦的杰出成就。
2、这是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的文字,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目前的广大学生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的还不是很多,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这一大批名人“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把握文本的基本特点是上策。
3、课前预习课文,初步熟悉文本内容。
课前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完成有关爱因斯坦及其文中有关科学家的资料介绍,课上采用展示、独立思考、讨论、师生共同探讨等方式,使学生学会抓关键句理思路,归纳主旨。从而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课下推荐阅读相关资料拓展阅读。
【教学目标】
1、懂得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3、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
说明:
作为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文章,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这一教学目标——目前的广大学生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即从学生趣味出发了解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名人的这些“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深入浅出,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
1、把握材料与论点的关系。
2、体会本文理性与激情相交融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从文化背景探索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其一;
2、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其二,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
说明:
这篇文章具有思辨性,学生不易把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如爱因斯坦的婚姻家庭逸闻趣事等,巧妙地把趣味性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课外走到课内,从文本中筛选有效信息,整合爱因斯坦一生中科学与艺术的具体表现。同时,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思考科学与艺术统一性互补性的规律,从而水到渠成地把感性的阅读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
二、作者简介
三、写作背景
赵鑫珊:20岁那年,我读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写的一本物理书;在扉页上,作者用庄子的一句名言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这给了我的精神双重的震撼。第一重震撼当然是这句格言本身所具有的气魄。研究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人当拥有这般审视天地之大美的心胸,这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只有怀着这一崇高目标的人才有可能作出伟大贡献。为什么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数学、物理教科书的扉页上,不把庄子的这句格言写上去呢 写了,会拔高广大理工科学生的心胸,并造就一个中国的爱因斯坦。第二重震撼,我是从一位外国人,而且是二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那里第一次知道庄子这句格言的。从那以后,我就没有放松过从中华古诗文中吸收营养。我尤其欣赏唐诗。科技进化一年一个样,但人性的进化很慢,几千年不变。唐诗的每句话都依然让我们那么感动,就像是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宝库。去年有位研究生去加拿大,临行前问我需要带哪些书。我说,至少要带两本:《新华词典》和《唐诗三百首》。不管你原先学什么专业,也不管你身在何处,即便是到了南极、北极,只要你肚子里有几首唐诗,你便是“正宗”的中国人。这是另一种“护照”,无形的护照。
四、整体感知
(1)课文结构疏理: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2)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
6岁,学小提琴;(艺术);13岁,爱上莫扎特;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科学、哲学)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他,造诣于小提琴——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
他,倾心于钢琴——扣人心弦——描绘物理学优美的图景
——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文学)
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
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
他,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认为——确信——宣称——看来
——旨在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
——进一步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课文分析
全文共18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4段。作者借爱因斯坦回顾幼年往事和经历来切入文章,指出爱因斯坦之天才伟业与艺术、哲学不无关系,而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目前对此的研究却是一个盲点。作者指出“爱因斯坦与艺术”这个话题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对艺术本质的认识。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为了能够说明科学、艺术和哲学是爱因斯坦人生的三大支柱,作者分别选取代表音乐的小提琴《莫扎特奏鸣曲》,代表科学的欧几里得几何,代表哲学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事例展开叙述。三个方面的事例使读者充分意识到仅仅将爱因斯坦定位为科学家是不全面的。
第二部分:第5至16段。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这部分分为两个层次:
第5至8段为第一层:主要叙述了爱因斯坦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仍对音乐和文学有偏爱,在科学研究遭遇瓶颈的时候,艺术往往可以帮助他廓清迷雾,开拓想象空间。
作者选取了三个角度展开叙述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痴迷:他欣赏西方古典音乐,认为对所酷爱的音乐家巴赫的任何评论都是亵渎与不敬;不仅仅是欣赏,在科学思想领域迷津密布的时候,他往往亲自操“弓”上阵,借琴弓突出重围;此外,他更是常常与志同道合的普朗克共奏物理学界的高山流水之音。
爱因斯坦对于文学的热爱与对音乐的热爱相差无几。在列举了爱因斯坦所热爱的作家群之后,作者选取了他青年时代与友人朗诵海涅作品的事例,引用爱因斯坦比较高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他的影响后者更重要的评论,这些都直接地论述了爱因斯坦对于文学艺术的重视。
文章集中大量事例充分论证了观点——科学与艺术可以相通互补,但作者没有停留在事实的介绍与再现上,而是将思考的触角向更深处延伸:“爱因斯坦如此重视文学艺术的作用,对我们搞教育和自然科学的人来说,不是可以引起深思么 ”文学艺术究竟有哪些作用值得当下的人们思考?
第9至16段,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主要探求爱因斯坦热爱文学艺术的原因,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价值;并且指出两者之间具有互为促进、统二于一体的关系。这一层划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9至11段为第一个小层次,分析爱因斯坦之所以执著追求科学与艺术,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出于一种‘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的必要性”。第9段首句语气坚定有力,“绝不仅仅是”不啻于当头棒喝,追求文学艺术不应该是娱乐消遣,而应该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排比句的运用使作者的观点得以强调突出。第10段借爱因斯坦自己的论述对第9段的观点加以阐发。爱因斯坦将安逸享乐的“猪栏理想”与对艺术科学目注神驰的人生作比较。第11段作者将爱因斯坦与虚掷光阴之人作比较,更将比喻融合其间,指出人生无止境地从事科学、艺术活动方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安慰。
第12至14段为第二个小层次,分析爱因斯坦热爱文学艺术的第二个原因,他之所以认为文学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是因为文学艺术还有着重要的伦理价值——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一点上,文学艺术的作用往往胜过科学。这一层中作者援引与爱因斯坦有过交往的其观点在爱因斯坦心目中引起强烈共鸣的卡夫卡的见解“把文学艺术看成是探索世界秘密的决定性手段”,表明科学和艺术都是企图表示未知世界的,并且互为补充。而这一点也正是爱因斯坦与艺术具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13段上承12段进行总结。14段则通过音乐方面的肖邦,绘画方面的凡·高和文学方面的陈子昂在抒情达意方面是科学所无法比肩而立的比较,照应13段。
第15、16段为第三小层次,分析爱因斯坦热爱文学艺术的第三个原因,指出爱因斯坦之所以认为科学和艺术值得追求,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之美,其产生的美感是相通的。例如几何命题与交响乐,绝对和谐之美不仅表现在科学本身而且表现在追求科学美的科学家身上。当然,相通的前提在于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作为心理背景。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最后两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语部分,指出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为什么不能造就出一个爱因斯坦”这一问题;指出造就人才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艺术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再次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探求写作主旨
主旨:倡导科学精神的同时,人文精神也不可或缺,打造科学巨擘,固然要拒绝自身的先天不足,归根结底还是社会要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空气。
四、小结
一个唯有以“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并具“善、美、真”的人,才可对艺术不懈地投入——进而树立起科学的美学标准!也才可以对科学不懈地追求——垒筑起艺术的科学高峰!而这份投入、这份追求又分明源自于对祖国、对人民的自觉又无比的爱戴!
在这份爱戴之中,依托于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站立起来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而同时又必然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大写之人!
这,就是爱因斯坦!
五、作业
文中有不少隽永睿智的语句。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关“科学与艺术”“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用精练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社科类文章,篇幅较多,阅读难度不是很大,可以作为阅读训练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快速准确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抓住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语文,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关键性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
我将此文的授课环节设计为三个部分:导语引入,文本解读,课后讨论,时间为一课时。从整体上看,导入部分较好,简单明了,直接引入本文主体。内容理解上,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这老是在向高考逐步靠拢。整节课程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1、阅读时间不够,少部分学生没有看懂文章,思考时间过长,导致信息筛选错误。2、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的讨论题目没有充分展开,前松后紧。3、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应注意有序性,我在介绍贝多芬和巴赫等人时,放映幻灯片占用了一定时间,可将此部分内容放在课前或课后介绍,而且中间插入此内容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断层。4、应更深入挖掘文本,尤其注意那些没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句间关系,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多和同头老师交流,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同时,通过学习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