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布置学生寻找有关大屠杀的资料,阅读《安妮日记》。课堂中交流读书的体会,并辨析书评和读后感的异同。选择一则或几则日记,尝试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文字。把习作和课文进行比较,明确书评的写法。
【教学目标】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的情感和思考,感受她在厄运中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对人性善的深信不疑。
2、学习、了解书评的一般写法,尝试写评论性的文章。
说明:
本文是《纽约时报》一篇书评,写于1952年。当时,《安妮的日记》刚刚在美国出版,远没有现在的影响力。作者说它是“经典之作”,因为书中的安妮·弗兰克勇敢、阴郁、机智、自我怀疑,几乎完美表达青春时期的剧码,还因为它并非事后回顾,而是同期记载了每一刻颤抖的生命,更因为书中随处可见的对世界、对生命的好奇和热爱,对人类价值的坚守。
正如日记中并没有故意赚人热泪的故事,作者评述的时候,始终客观冷静,不事雕琢,摘引日记中的文字时,津津乐道于密室居民的日常生活,极富人情味,着力表现普通人在大屠杀恐怖阴影中的从容自若。关于这一点,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品读作者摘引的文字,感受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中的坚忍和勇气。
2、难点:理解《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的“双重意义”。
说明:
本文开篇即冠以《安妮日记》“经典之作”的高度评价,随即多方面论证其经典性,语言洗练、中肯。但安妮所处的逆境对于学生来说距离太远,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书籍和影视资料,更多的了解“二战”和“大屠杀”,尤其要通读《安妮日记》。这样,对所评述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对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有切实的认同,并由此形成更为全面的思考。
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在经历了恐怖的劫难之后,出于自卫的需要,首先选择沉默,以抵挡太多的悲哀。对他们来说,最迫切的是寻找亲人,重组家庭。几乎是在20年之后,他们才开始重聚力量,一点一点开口。而1947年出版的《安妮日记》则成为最早诉说这一惨剧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3月,流亡伦敦的荷兰政府,通过广播,号召荷兰人民把自己的日记保存下来,战争结束后,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正因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相信真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才有了今天的《安妮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迈耶·莱文(1905—1981),美国作家,创作关于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的小说。代表作《非法移民》。迈耶·莱文一九○五年生于芝加哥,当过新闻记者、演员、摄影师,是一个小说家。他写了许多反映犹太人生活的短篇小说。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通讯员》1929)因被控诽谤罪停止发行。一九三七年,他发表了《昔日的一伙》,反映了他自己这一代人的生活。书中描写一九二一年高中毕业的十一个男孩和八个女孩的生活经历。这一伙青年的父母都是第一代犹太移民,他们在经济上已经分化。第二代这一伙成长后从事各种职业:医生、律师、艺术家、教师、商人、匪徒等等。他们摆脱了老一代传下来的各种被他们看做是障碍的东西,从各种渠道爬到中产阶级的地位。这部小说是当时描写犹太青年美国化的代表作。
三、知识链接
1、关于那个时代:
希特勒上台之后,在全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下,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的女孩考虑得更加迫切。法西斯剥夺了她在阳光下散步的权利,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思考的权利。《安妮日记》所告诉人们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种迫害的经历。节选部分的内容,突出表现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2、关于安妮: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3、关于安妮日记: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1944年的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就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
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
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她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四、感知课文
1、理清层次
⑴对日记的评论如第1——第4段;对作者的评论如第六段第一句;对日记的介绍主要在第5——第14段。
⑵
1-4小节为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具有双重意义。
5-14节为一段,摘引日记原文,表现安妮对真理、和平、人性的执著追求。叙议结合。
15小节为一段,介绍日记的出版流传,痛惜哪些惨死在集中营的几百万安妮一样无辜的生命
。
2、作者说安妮的日记“细腻翔实”、“温馨而坦然”,文中哪些语句表现这些特点?
(1)“我开始把一些最重要的东西放在书包里……这本日记、发卷、手帕、课本、梳子、旧的信件。”(第5段)
(2)好像是躲在石头下的一朵小花,她在有限的生命中经历了她的初恋。“我把自己全交给他。但他只能摸我的脸,其他都不许做。”
(第9段)
(3)“当所有的理想都被粉碎摧毁,当人们展现出他们最坏的一面,当不知道是否应相信真理、正义和上帝时,却要我们年轻人坚守立场和固执己见,真是加倍困难。”
(第12段)
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安妮的性格、安妮的内心冲突和她对自我的认识。
3、本文作者对《安妮日记》的研究很深入,但只引用了有限的几处,这些引述目的是什么?
这些引述并不谈及大屠杀的恐惧,它们所展现的是一个和同学们一样年龄的少女对学习、生活、理想的认识和思考。提供了“今天对生命存疑的最有力答案”。
4、作者说《安妮的日记》不能“硬邦邦”地贴上“经典”的标签,如何理解“硬邦邦”和“贴”的含义?
与传统经典名著相比,《安妮日记》更亲切,文中语句:“似乎这个少女就窝在旁边的沙发上”。
5、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评《安妮的日记》为经典的原因。
内容“真”,“书中并没有故意赚取人热泪得到犹太人故事,没有矫揉造作的惊悚情节”,而是“洋溢着快乐,爱情和新发现”。
感情“善”,“仍相信人们在内心深处是善良的”,“我想一切都会恢复正常,残酷也将告终,和平与宁静将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架构“实”,“她的日记不断在成长,有架构结实的小说的张力”,“这出小女孩成长的鲜活心理剧,掺杂着团体的外在危险,使她的日记从多数平面的日记中脱颖而出”。
6、请以本文为例,讨论书评的一般写法
1)、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作者对本书的总体评价。(确立书评的论点)
2)、适当引用原文,摘出那些机智、动人的话语,作简要评述。(围绕论点展开)
3)、叙议结合。叙述要忠实原文,叙引结合;议论客观公允,理当词切。
4)、所引原文能充分证实作者对此书的评价。
7、本文的写作技巧:对比(第二段和第六段)
比较的目的:突出《安妮的日记》的价值。
比较结果:
相同点:都诉说了犹太人惨遭纳粹迫害的历史,都是认识罪恶、战争灾难的“史实文件”。
不同点:
1、体裁不一样;
2、内容基础不一样:《墙》虚构的成分较多,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安妮的日记》以真实生活为基础,逼真地记载了密室中的“日常生活”,触及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在苦难的折磨中始终坚守对人类价值的执著。
五、观看有关二战时犹太人受到迫害的图片。
六、赏析《安妮的日记》选段。
“一位美丽少女在残暴的集中营中悄然死去。一本在黑暗中写成的日记却永远传下来。她的希望、她的勇气和她的温柔的悲伤,永远地打动着全世界青少年和父母
们的心……”
初看书的封面上这几行的字,就已感觉到一种压抑的凄凉。这本安妮 弗兰克所著的《安妮日记》向读者展现的不仅是二战的残暴,更多的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一个
花季少女成长的心路历程。
翻开书,首先看到的不是文字,而是一张张记录着历史的黑白照片。它们记录了幼年时天真无邪的安妮和幸福安宁的家庭生活,与二战的恐怖氛围那样的
格格不入。这种安然的气氛在安妮前十篇日记中都在延续,她用俏皮的语言描述着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有她身边的男女朋友。从安妮欢快的文字中,读者丝毫感
觉不到战争的来临,却要为小女孩生活的悠然而感叹。那时的安妮快乐无忧,因为她拥有那个年龄应该拥有的一切。
一九四二年七月八日——改变弗兰克一家命运的一天。由于接到可怕的召集令,安妮开始了躲藏的生活。依然俏皮的话语中多了几分惶恐和不安,对于现
状和未来她无暇考虑,“我们没有兴趣关心我们留给人什么印象了,我们只想脱身,远走高飞,安全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或许在那一刻安妮
的心中已经留下了浅浅的印记,在她本是五彩的生活中将掺进了战争的残酷。
读《安妮日记》不单单要通过安妮的文字去揣测当时的战争或是时代的背景,还要注意日记本身的意义。因为它是一本日记——私人的文字,它所反映的
更多的是一些琐事,一些心情,是安妮成长的心路历程。密室的生活记录,很多是安妮与密室成员的人际冲突。她与母亲之间似乎总有无法跨越的鸿沟,倔强的安妮
多次提到自己不喜欢妈妈,讨厌她的严厉、讨厌她的偏心——对姊姊的宽容。安妮觉得无人能真正的理解自己,所以只能把一切寄予她的日记朋友。这正是青春期孩
子的正常心理,阴郁、叛逆、自我怀疑,希望有人倾诉却要保留神秘,因而选择了与自己对话。由于这些因素,安妮的日记给人一种亲切感,尽管它被特殊的环境约
束着,它仍保留着一个女孩的纯真不造作。也正因为它来自二战的恐怖,安妮的日记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是二战时期犹太人民的生活的写照,它是抨击战争的残
酷的有力武器,它是被抹上了战争的血腥的特殊文体——是日记的特例。
一九四四年八月,密室被纳粹发现,一切到了该终止的时候。然而安妮依然没有放弃心爱的日记,就像她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一般。安妮无法选择自己的
生与死,但她的日记却在她死后成为生命的延续。日记的最后部分真实地记录了纳粹的卑鄙行径,是安妮凭借自己的勇敢一笔笔刻画下的。她以一个犹太人的民族感
来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或许是天意日记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这样一本日记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文字印刷出版,其历史意义显而易见,其生活的意义也不可忽略。安妮这个冰雪聪明的女孩,以细腻的文笔毫无保留的写下花季少女宝贵的美丽心情,值得细细品味、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