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小说虚幻世界中蕴涵的现实意义。
3.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节选章节亦真亦幻的奇妙境界。
【教学难点】
分析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朗读
、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
2 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着这样一位作家,他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的眼光,饱蘸着血与泪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女性的悲剧之歌,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女性悲剧形象。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们洒下了同情的泪水,为她们的魅力心醉神迷。这部书就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作品,感受它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知识链接
(师生共同交流搜集整理的资料。)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出身于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贵族世家:曾祖 是康熙皇帝的奶妈;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叔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皇家的供货商);两个姑姑都被选为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住在他的家里。曹雪芹成长于一个藏书丰富的书香门第:祖父曾是当地名士,能写诗、填词、编戏,还是有名的藏书家,主持刻印了《全唐诗》。他深受祖父和家庭的影响,从 小博览群书,有丰厚的文学文化底蕴,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诗 词曲赋无所不精。不但是杰出的小说家,还是有名的诗人和画家。生活于所谓的“康乾盛世”,但经历了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大变故。
人生经历:13 岁前,正当曹家极盛时期,曹雪芹在南京过着 “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其后,父亲获罪革职,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晚年在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约在1764 年,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曹雪芹痛苦地离开了人间。身后留下凄苦的妻儿和几束残稿,连埋葬的费用都是他几个好友资助的。
写作经历:《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在“曹 雪芹印”中有这样一首诗:“我也曾金马玉 ,我也曾瓦灶绳床。 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 凉!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身前 身后漫思量,今世看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千古文章。”“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2.写作背景与缘由。
(1)清朝政治的腐朽。
(2 )封建剥削的加重。
(3)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4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3. 《红楼梦》简介。
原名《石头记》,拟作120 回,定稿80 回,后40 回“迷失”。现通行本为120 回,其后40 回为乾隆时进士高鹗续。《红楼梦》 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内外活动,宫 廷贵族的勾结和矛盾,各 男女恋爱的纠葛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展现出一幅封建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第一回 两个楔子(神话故事)。女娲补天:顽石暗示宝玉的叛逆性格;木石前盟:暗示宝、黛爱情前世有缘。
第二回 交代人物关系。
第三回 介绍活动背景和主要人物。
第四回 介绍典型社会环境:“贾不假,白玉为 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
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五回 全书总纲,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隐喻人物命运和结局。
……
艺术特点: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独具风格的语言文字。
后世评价:“中国第一奇书”“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
三、学生自读文章,归纳文章内容。
1、浏览全文,概括内容:
故事开始时写姑苏城中甄士隐梦到一个奇异经历:宝玉历经凡世之时,是被下凡的神瑛侍者含在口中的。与神瑛侍者一同下凡的还有报答侍者甘露之惠的绛珠仙子。这两个神仙就是后来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和其姑母家的女儿林黛玉。甄士隐有个3岁的女儿英莲,视若掌上明珠。甄士隐白天小憩,梦见一僧一道携着一块美玉去投胎,士隐看到了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梦醒事情忘了大半。醒来后抱着女儿在街前玩耍,看到一僧一道。那僧人要甄士隐舍弃女儿给他,遭拒绝。一僧一道相约三劫后同往太虚幻境。
第一回
两个楔子(神话故事)。女娲补天:顽石暗示宝玉的叛逆性格;木石前盟:暗示宝、黛爱情前世有缘。
2、根据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简单而概括地讲述了石头的来历及其经历;
第二部分从“出则既明”到结尾,为故事开头,讲述了石头城中甄士隐与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及通灵宝玉梦中的一段邂逅。
四、布置作业。
思考:阅读课文,作者依次写了哪些人物?在亦真亦幻的情节中共交代了哪些事件?
第二课时
一、阅读文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学生自读为主。结合对小说内容的了解,把握文章内容。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开头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简单而概括地讲述了石头的来历及其经历;
第二部分从
“出则既明”到结尾,为故事开头,讲述了石头城中甄士隐与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及通灵宝玉梦中的一段邂逅,交代了木石前盟的因缘。
二、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读准字音
嗟悼
粗蠢
憨笑
讪谤
思忖
甄费
乡宦
邙山
餍肥
冤孽
跣脚
责佞
簪缨
偈云
纨绔
2、找出文中隐晦句或谐音词,分析它们的含义。
(1)大荒山:荒唐。
(2)无稽崖:无稽之谈。
(3)高经十二丈:总应十二钗。
(4)方经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
(5)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
(6)青埂峰:情根,故无补天之用。
(7)诗礼簪缨之族:荣国府。
(8)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大观园。
(9)《石头记》:本名。
(10)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11)姑苏:金陵。
(12)十里:开口先云势利,是隐甄、封二姓之事。
(13)仁清:又言人情,为士隐火后伏笔。
(14)葫芦:糊涂。
(15)甄士隐:真事隐。
(16)英莲:应怜。
(17)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惯养娇生笑你痴”是嘲笑甄士隐对自己的女儿英莲过分溺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终究是一场空;“菱花空对雪澌澌”指的是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后卖给了不懂得怜悯的呆霸王薛蟠,命运悲惨;“好防佳节元宵后”指的是英莲在元宵佳节时被人拐走;“便是烟消火灭时”指葫芦庙失火烧了甄士隐的房屋,甄家整个败落于大火之中,最后甄士隐也出家,自然是烟消云散了。(此处补充小说中英莲的其他相关情节,尤其是关于香菱的判词,区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与续作者高鹗不同的创作理念。)
(18)三劫后: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
(19)《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著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写成小说《红楼梦》。所谓
“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
“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20)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此联是甄士隐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静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
崇尚虚无的理论。
三、研习文章。
1.学生分小组复述文章内容。
2.《红楼梦》作者既云“将真事隐去”,又说“不敢稍加穿凿”,而在本文中又营造了一个神秘莫测的梦幻世界,这样看来似乎有些矛盾,作者是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的?
明确:这 “真事”就隐在 “梦”与 “幻”当中。在第一回 中,作者云:“凡用 ‘梦’用 ‘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湘云与可卿为“梦”,而宝钗和黛玉为“幻”。 前者为“兼美”,但最终风流云散;后者即所谓的“钗黛合一”, 是“美中不足”,该书的主要内容便是“梦”与“幻”的交织。
作者还通过一僧一道之口,说过这样一段话:“那红尘中有 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 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3.本章节在整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小说构思了一个带有梦幻色彩的楔子式的结构,用“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为开篇,从甄士隐这样一个引场人物的角度为故事整体框架打上了一条因果链。这条因果链起自“以泪偿灌”,结自“林黛玉归位”,以梦起,至梦结。
4.本章节共交代了哪些事件?
明确:道人太虚幻境定灵玉,甄士隐梦境得天机。
5.文章梦境与现实有机结合,那么这个梦境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作者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中即明白说明:“因曾 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梦境本是虚幻,原无真实可言,但文学作品中的“梦境”艺术,是把现实生活梦幻化或把梦幻境界现实化,用荒诞离奇的手法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表现作者的人生 理想和审美意趣。《红楼梦》最大的现实性就在于其对封建制度本身的强烈批判。这 批判性通过宝黛爱情的生离死别,十二金钗的红颜薄命和贾府的衰败没落得以全方位表现,同时也达 到了揭示这 制度必然走向灭亡趋势的效果。而 “梦境”意象 由于渗透了这 强烈的批判性而具有其他作品不可 代的现实 意义。
四、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思考本文梦境中所说的一 切与后文中现实世界的哪些情节相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