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二语文(上)《想北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二语文(上)《想北平》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2 19: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想北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解决生字、生词,理解文意;
②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情驭景”的写法;
③品味通俗、简洁、亲切又带有京味儿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
②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③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
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
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难点:作者对北平的感情的开掘。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精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乡愁也是如此,有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他也曾漂泊海外多年,回国后一段时间又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工作,对北平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写在1936年他在青岛工作时,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想北平》,领会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难以言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的。
二、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1、关于老舍的常识
对于老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想请一些同学谈谈对老舍的认识;
明确: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著作颇丰,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等。
2、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三、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讨教(tǎo jiào) 什(shí)刹(chà)海 苇(wěi)叶 辜(gū)负
菜圃(pǔ) 廿(niàn) 黏(nián)合 湍(tuān)流 揣(chuǎi)测 揣(chuāi)在怀里
2、解释词语
俊伟:清俊雄伟
均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愧杀:形容极度惭愧
清福:指轻闲安适的生活
3、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段:交代写北平的独特视觉(我的北平)。
第二、三段:我对北平有着特殊的爱。
第四至七段:北平的特点及对北平的爱。
第八段:再次表达思乡之情。
四、课文分析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第一小节。并且思考:作者第一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他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
问题:
a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b作者如何证明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出生在北平,成长在北平,一直到二十七岁都生活在北平,那么他是否应当对北平很熟悉与了解呢?他如此之久地生活在北平,理所当然地应当了解北平,可是他却没有,说明北平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直接写北平之大,间接类推自己知道的北平小)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二三两段文章。并且思考:作者是怎么表达对北平的爱的。
问题:
作者第二段一开始就讲:“可是,我真爱北平”,可是二三两段都写道“我说不出”。这是否矛盾呢?他是否真的没有表达出来呢?
明确:不矛盾,“我说不出”并不是不知道,而是难以表达。作者以出色的语言功底成功地把对北平地爱表达出来了。
第二小节作者是如何具体表达对北平的爱的呢?作者写提到母亲的作用是什么,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通过类比手法,把对北平的爱比成是对母亲的爱。用一个词归纳:(板书:孩子对母亲的爱)
c.作者说历史和风景名胜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历史加上风景(即自然)构成的便是北平的全部,和上面所说的枝枝节节相对照,用一个词归纳:
(板书:爱屋及乌的爱)
作者说“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其实便是直抒胸臆地表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北平融为一体的爱的境界。用一个词归纳:(板书:融为一体的爱)
第三段是如何表达对北平的爱的?
明确:作者对北平的爱并非是音乐和图画所能表达的爱,这种爱已经深入作者的血液、性格与脾气之中。是难以用言语和图画表达的。用一个词归纳:(难以言表的爱)
3.阅读第四到第五段,用书上原文概括北平和巴黎的区别,概括北平的的特点。
明确: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板书)特点:布置匀调,自然和谐。(板书)
提问:
a总结北平和巴黎等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的结果,到底哪个城市最好?
共同回答:北平。
b客观来讲北平真的是最好的吗?作者为什么这么讲?
明确: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主观色彩较重。(板书:以情驭景)
4.阅读第六第七小节,思考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达对北平的热爱?
提问:
a.第六小节中为什么要写“好学的、爱古物的人”?
明确:
1.北平书多古物多,历史文化悠久(板书:书多古物多)
2.好学的、爱古物的人爱北平,像“我”一样不好学不爱古物的人也一样爱北平,正说明北平很优秀,不管什么人都会爱北平。(板书:人们都爱北平)
5.齐声朗读第六自然段。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北平的“花、菜、果子”的,是如何表现北平的美好的。
提问:
作者对通过这些细节而写出了北平的美好,这样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板书:以小见大)
6.阅读第七小节,思考问题,作者是通过哪两个方面说明北平接近自然的?
明确:从它里面说,从它外面说。(板书:里面远离现代工业,外面闲适悠然)
提问:体会本段最后一段话,看看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么说?
明确:说明作者此时不再北平,思念北平,日子过得不好。
7.阅读第八小节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落泪?
答:1.情到深处,潸然泪下(板书:直抒胸臆)
2.和文中第二自然段相互照应,表达作者对祖国安危的担忧。(板书:照应前文)
五、品味语言
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北京话总是说得很溜,让人听着不得不服,常见的一些有:您,您这是去哪儿啊? 碍事儿:不方便 。棒棰:外行 倍儿:特别、非常的意思。拉倒,玩完,玩命。甭:不用 。掰:断交 “那人是个二百五,我早就跟他掰了”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疏远 “我跟他八竿子打不着”
菜了:完了。蹭:不花钱的享受 “蹭饭、蹭吃蹭喝”撮:吃饭 “今天去撮海鲜” 打这儿:从此之后 “打这儿起,他是他我是我”。打住:到此为止,别再说了。该干嘛干嘛去。哥们儿:朋友亲近的称呼 得:行了,好了的意思。敢情:当然或原来如此 “敢情你还在呵”回头:有机会。 例:回头我帮你理理发 。今儿,明儿,后儿,昨儿,前儿:指今天,明天,后天,昨天,前天,有时也在后面加一“个”字。
抠门儿:小气,吝啬。例:“这人可抠门儿呢,跟他可借不出什么东西。”
开涮:开玩笑 “没事老拿我开涮” 侃大山:高谈阔论无所不谈
。嘛:干什么,用在句前 “嘛呢?” “嘛去?”贫嘴:油嘴滑舌 。屁颠儿屁颠儿:高兴得来回奔跑的样子 “听就这么点事儿,就美得屁颠儿屁颠儿的”
六、课堂总结: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乡思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如果若干年后,大家身在大洋那头万里之外的异国,或者处在秋雨笼罩的寓所之中的他乡,请想一想故乡,那时她会变得更美丽。
六、布置作业:就一些具体的人、事、物写一篇有关家乡的散文,要做到言之有物,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