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2 19:1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依托于文本,努力的为学生创设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走进文本,读出兴趣,体味情趣,从而悟出道理,张扬个性,体现课标中“鼓励学生自主有创意阅读”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章中一些重点生字词的读音及字形。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过程与方法:1.学习分角色朗读的技巧和方法。2.在讨论和表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增强思想认识的深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痛苦的绝望和深沉的悲哀。2.摒弃奴才和聪明人的人性弱点,学习傻子高贵的精神品质,完善自我人格。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2.学习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3.分析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
提高辨别真与假、美与丑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傻子高贵的精神品质,完善自我人格。
【教学方法】品读鉴赏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助国人呐喊,为民族彷徨;他也是伟大的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多年来一直思考社会改革中,面对统治压迫,社会人的三种自下而上形态,一种立意在反抗,一种宁卷伏堕落而恶进取,第三种人或“心神所往,辽远在于唐虞”或“不撄人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一篇散文诗《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二心集》《华盖集》《坟》《而已集》等;
散文诗《野草》。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理顺字音。
2.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4.朗读竞赛。
四、整体感知
1.文中三个人物中,谁是主要人物?
明确:奴才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的?
明确:从奴才的语言、表情、心理和行动四个方面来刻画的。
3.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奴才向聪明人诉苦。
第二部分(9---22自然段)写奴才向傻子诉苦。
第三部分(23---28自然段)故事尾声。
五、课文研读
1.“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他为什么这样热衷于诉苦?
明确:因为奴才处境非常悲惨,所以他通过诉苦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获得别人的同情和
安慰。
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奴才处境悲惨?
明确:
诉苦的语言——吃的差,住的差,工作多,受鞭打。
诉苦的表情——“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3.奴才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悲惨处境?
明确:奴才应该斗争,为自己争得做人的权利和自由。
4.面对奴才诉苦,傻子是怎样做的?
明确:热情地帮助奴才
5.结合文中的描写,说说奴才对傻子的言行持何种态度?
明确: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惊讶)
“这怎么行?……”“这不行!主人要骂的!”(反对)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
了,将傻子赶走。(诬蔑、出卖)
6.奴才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卑劣无耻。
7.你如何看待奴才的诉苦?
明确:
(1)生动地表现了奴才饱受压榨的悲惨境遇。
(2)经常找人诉苦,熟能成诵,带着一种职业性的熟练。
(3)作者用轻松诙谐的笔调讽刺奴才通过诉苦来获得安慰的做法。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鲁迅的《自题小像》。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1、奴才:
(1)、“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他遇到了聪明人,有什么表现呢?同学们找出奴才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分析他有怎样的性格?
神态: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内心悲苦之极
语言:“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吃的极差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工作多、受鞭打
(2)奴才的处境非常悲惨,他通过诉苦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仍然寻人去诉苦”他看见了傻子,又有什么表现呢?找出奴才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分析奴才的有怎样的性格?
神态:“他流着泪说….” ——处境极苦
语言:“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住的极差
(3)、傻子热情地帮助奴才奴才对傻子的言行持何种态度?
“混帐!” 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惊讶)
“这怎么行?……”“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反对)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诬蔑 出卖)
神态 :…….恭敬而得胜地说……
……..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4)奴才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苟且偷生 愚昧无知 卑劣无耻
小结:奴才对于现实生活苟且偷生,通过寻人诉苦,来自我安慰;他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傻子身上,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主子身上,幻想主子大发慈悲,赏识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摆脱悲惨的命运,这是何等的愚昧无知!更为严重的是他出卖傻子,向主子邀功,向主子讨好,又是何等卑劣无耻奴才可怜、可悲、更可恨!我们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
2、聪明人
(1)、面对奴才的诉苦,聪明人做了哪些聪明事?说了什么聪明话呢?聪明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找出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人物性格)
和许多人一样,聪明人在听了奴才的诉苦之后,安慰奴才:“我想,你总会好起来……”“这实在令人同情”——敷衍、欺骗、圆滑
神态: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伪善圆滑
动作: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伪善圆滑
(2)、你认为聪明人所做的事对奴才有无帮助?
聪明人巧于安慰,惯于欺骗聪明人的做法让奴才有个倾诉的机会,满足了奴才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认为是有帮助的,但从奴才解脱悲苦命运的角度来看,却是起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作用
3、傻子
(1)、这个世界不需要“聪明人”那么需要什么人?
傻子
(2)请大声说出傻子的台词:“混帐!”思考:为什么傻子要这样说?
想帮助奴才,对奴才的做法感到愤恨,想改变奴才悲苦的命运
(3)傻子接下来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看出傻子怎样的性格?
傻子开始动手砸墙,却被奴才拦住,最终被一群奴才赶走
傻子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可敬可爱作者对“傻子”持赞美的态度
三、总结全文
你认为作者通过写此文,最终目的是想表达自己何种思想?
本文写于19世纪20年代,社会黑暗,中国民众奴性十足,愚昧麻木而又不自知作者实际上非常希望能有那么一天,中国的百 姓不再坚持自己的奴性,而学会抗争,因为希望始终是存在的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目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不能找到 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 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中间包含了鲁迅太多的渴望,渴望中国的民众不再甘于被压榨,渴望有一天,中华民族真的走向辉煌
今天,鲁迅的愿望已经实现,中国人终于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 ,但是,希望鲁迅笔下正直忘我的“傻子”会更多地涌现,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四、拓展
1.奴才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卑劣无耻,是可悲的。聪明人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是可恶的,傻子无私忘我、诚实热情、勇于斗争,这样的人才是可爱可敬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可以找到具有这三种性格的人,你最想成为哪类人?
明确:傻子。
2.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傻子真的不少,你都知道哪些傻子?
参考:鲁迅、袁隆平等。
五、作业
完成练习题。
教学反思
回想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感觉整个课堂处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很高,精彩的发言一浪高过一浪,似乎课上完了,我的激情还久久不肯退去。
我讲的是一篇近似于小说的散文诗,鲁迅的文章向来都有一定的深度,本文也不例外,文章写于1925年,与我们的时代相距甚远,这给学生在理解上造成了较大的难度。
考虑到语言描写这一突出特色,我决定以学生比较喜爱的分角色朗读打开突破口。虽然课前我曾让学生听过朗读录音,然而课堂上同学们的非凡表现乃令我惊异不已:学生的模仿、感悟能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我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剖析人物内心,让学生透过文章表面深入到在那个时代,鲁迅究竟要描绘哪些形形色色的人物。
在教学中,我这样启发学生:文中的三个人物你喜欢谁?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同学们主动研读课文,以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方式,不仅对文中的三类人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认识到了奴才的劣根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它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因而,在教授本文时,无论是朗读技法的摸索,人物性格的分析,还是主旨的挖掘,我都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同时,在教学中,我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互相学习、共同探讨的良好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对课文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当然,课堂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板书设计不够精心,有些随意,学生答案没有引导出来,自己就急于给出,有些急躁。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