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2 21:2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 :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学情分析学习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祖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华民族的观念。此外,学习本课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旋律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3重点难点重点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的内容是初中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选自中国近代史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它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属于中国近代史的重点必修内容之一。中国人民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对于结束国共十年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共合作抗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承上指的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于1931年至1936年,在这期间,国共两党正在打内战,仍属土地革命时期;启下指的是这一节课主要学习日本开始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奋起抵抗,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这一节课也是抗日战争的开始。随着本节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学习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祖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华民族的观念。此外,学习本课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旋律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2、教学目标要求
基础知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思想教育: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能力培养: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杨靖宇和赵一曼事迹的描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辩论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演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能力;评价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教与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它们相互依存,不可侵害。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由此,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可见一斑。而互动教学设计强调二者的互动,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核心地位。这与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以便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教与学的“共振”。这恰恰又与“历史活动课教学”提出的“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
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我秉持教师学生一体在上,教材在下的倒三角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把握师生间的互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设疑、分析的过程中,快节奏、高思维度而又不乏未知欲的过程中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教法的选择和应用应该遵循多样性、针对性、适当性和民主性四大原则。本课的教法,概括地说,具体有:
1、问题探究法:
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成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设置“问题情景”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动机和行为,通过师生互动促使问题解决并引导反思。这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教学手段。此举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又可培养能力。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主动地求知,能够培养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此外,在问题的设立上注重小而巧,尤其注重设问的层次性,面向全体同学,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层次同学的思维积极性。
2、资料研习法: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史料分析对历史课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现今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在直接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状态中,而老师则起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如指导学生阅读西安事变的资料等。
3、启发式教学法:
贯穿互动教学模式的始终。此法从启发、点拨、诱导的启发方式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面对思维的火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启迪,让学生在寻找答案、探索未知、获得成功的情感满足中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开发智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更好地辅助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4、图示法:
利用图表动画的闪动效果,闪动东北三省的地图,讲哪闪哪,准确形象,可以加深学生对东北人民亡国之痛的感慨。
5、概括总结法:
利用框架结构展示知识的系统性、概括性、关联性,利于学生掌握记忆,同时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如利用框架结构图示进行小结等。
6、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技术不同程度地支持影响历史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诸因素。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大脑的多重刺激,优化学习效果,充分显现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的功能,有利于立体教学的实现,尤其可以帮助学生创设一种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记忆。如利用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和两首新编《九一八小调》、“九一八事变”的录像等,由歌词和事件引发出许多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7、辩论赛:
结合初二学生的好动、活泼、爱表现等特征,指导学生就如何处置蒋介石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杜威结合心理学因素指出:“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没有思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就无法谈教育的质量。”这一点反映在历史课上尤其突出。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将有关知识重新提炼、总结,久而久之,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即培养学生认知规律,获得认知能力。
在本课的学法上,我注重:
1、阅读法:
包括课内、课外阅读。使用这种方法目的在于:把学生从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自己动手掌握知识的主动者,从而达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根据教材的发展,设计比较能让学生思考甚至讨论的题目,充分体现师生互动,促进这堂课发出闪光点。如指导学生阅读和悼念有关杨靖宇和赵一曼的事迹和西安事变等资料。
2、分析归纳法:
此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过程注重与阅读法和图示法结合。如分析归纳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策划者、事变的两个步骤等。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班级分为不同的异质小组,互相帮助,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如学到“为什么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或“西安事变如何解决?如何处置蒋介石?”将知识交与学生解决,老师指点,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后自行讲解。此法不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4、讨论法:
这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中活跃课堂和思维的极佳方式。此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学生元认知能力和系统化思维的培养。如本课关于“西安事变的背景和意义”的讨论,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对好的同学来说,可以开发其智力,培养其纵向、横向综合考察历史现象的能力;对学困生而言,可以再次理解消化,强化记忆。
5、辩论赛:
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这也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中活跃课堂的极佳方式。此法注重学生自由发挥,是锻炼学生胆量及听、说、读、写、演能力的最好方法,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符合其身心特征。就本课而言,主要是让学生就如何处置蒋介石进行辩论。
6、联系实际法:
读史明智,历史的教学应为今天的现实服务。通过学习日本侵华的历史,让学生尽可能深刻地认识到战争非正义性和残酷性,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主旋律的认识。如在课后布置“‘九一八事变’给我们什么启示?”,以让学生更加珍惜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初二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采取师生一体在上,教材在下的倒三角的互动教学模式,充分注重对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进行如下教学程序: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分析——小组合作——资料研习——讨论——表演——归纳、目标检测——教学小结。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3分钟)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学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设计巧妙的导语使学生有新颖感,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角色,激起学生去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产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先播放一段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录像。熟悉的画面不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针对这段录像我巧妙设问:“日本在东北建立殖民统治的阴谋得逞以后,日本是否还会采取进一步的侵华行动呢?”在老师的启发设问下,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踊跃发言,从而培养了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老师的总结使学生明确了日本的侵略本质以后,然后话锋一转:“1935年日本扩大了对我国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灭国的危险,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不是坐以待毙,而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同时,通过播放《松花江上》、《九一八小调》,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由歌词导入新课,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5分钟)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采用整体教学法,引导学生带着“导学目标”中的问题自读本课,让学生结合书中图文,自读自悟,自主发展,学生自读完毕,找出本课的内容要点,构筑本课的主体知识结构,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导学目标:
(1)什么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一二九运动爆发的原因,时间,领导者,口号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3)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事变爆发以后出现了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什么意义?
(4)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研究学习,鼓励学生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意见。
在西安事变的学习中,我首先要求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事变爆发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西安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蒋介石长期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的结果。在讲述西安事变的经过时,播放一段华清池捉蒋的录像,激烈而惊险的场面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使学生油然而生对张、杨的敬意。“蒋介石被逮捕了,如何处置蒋介石呢?”在老师的启发设问下,学生的情绪激昂起来,踊跃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该杀,有的说不该杀,然后我根据实际情况,将赞成杀蒋介石的定为正方,反对杀蒋介石的定为反方,双方各自先进行讨论,找理由,教师进行指导,最后正反双方各选两名学生代表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经过争论,学生的口才得到锻炼,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最后由教师总结:“蒋介石罪该万死,但此时不能杀”。由此导入事变出现的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怎样的反映?原因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自由交谈,相互启发,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的党。怎样评价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学生经过讨论、回答,老师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最后把它概括为“时局关键”、“基本结束”、“开始出现”、“初步形成”,这样既加深了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的认识,又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灵活运用学法,突破难点:
①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策划者、两个阶段——分析归纳法;
②蒋介石不抵抗、东北迅速沦陷——小组合作学习法;
③西安事变的背景——讨论法;
④西安事变的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法、阅读法、辩论赛;
⑤西安事变的意义——分析归纳法;
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分析归纳法。
3、目标检测,教学小结(4分钟)
再度明确教学目标尤其重难点。通过子目的知识联系,围绕“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这一主线,将三部分内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的历史串成线,层层递进,概括总结,辩证认识:“侵略引起反抗,反抗制止侵略”,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4、历史与现实结合,读史明智(3分钟)
教育是为现实服务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前提。因而在本课的课外思考题的布置上,充分地注重教育的现实性。如思考“‘九一八事变’给我们什么启示?”
“概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形成的?”体现读史明智的思想,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为拓展思维,学以致用,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之后,我再提出一个探究性测试题: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先生在美国逝世,江泽民总书记高度评价了张学良先生的历史功绩,称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结合张学良先生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谈谈你对“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理解,并结合综合训练中的讨论题谈谈张学良先生付出的代价究竟值不值得?通过训练,使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也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围绕主体性教育思想,通过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的互动设计,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主动了解历史、感知历史、体验历史、认知历史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这也正体现了新时期历史教学的“个性、创造性”的核心思想。历史课堂教学应树立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上得到积极的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也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节拍,充满无限的生机和魅力。
从课堂教学的互动入手去探讨课堂潜力的开发,是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一条捷径。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让历史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东北沈阳)
3、策划者(日本关东军)
4、两个步骤:①制造柳条湖事件;②炮轰沈阳城,进攻北大营。
5、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沦陷。
6、中国人民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二、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背景;
2、西安事变的时间、经过(1936年12月12日);
3、西安事迹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