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三中2016-2017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嘉兴三中2016-2017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3 21:2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嘉兴三中高一年级历史期中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答案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
1.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据史载:微子开(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故改“启”为“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纣王即位后,统治黑暗、残暴。……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便手持祭器……,拿着茅草,跪在地上前行向武王谢罪求告。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真心投降。……周封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公元前286年,宋亡后其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分析该史料所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有:①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可能已确立
②只有王族才能分封建国,诸侯国对中国百家姓的形成影响巨大
③避讳制度反映了后世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象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
如右图,秦朝把图中圆圈内的区域纳入中央版图并
巩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主要采取的途径有
进行军事征服
②设置郡进行军事镇守和行政
管理
③开辟“五尺道”
④设置行省管辖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②④
4.
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
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
在皇帝,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该机构是
A.军机处
B.内阁
C.参议院
D.中朝
5.
下表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分别是
时期


隋唐




高层政区

州(东汉)



布政使司(省)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郡、道、省
B.
州、路、省
C.
路、道、郡
D.路、道、省
6.贞观初,唐太宗下敕征兵年十八以下之体壮者,但门下给事中(掌驳正政令之事)魏征拒之,遂无果。此事说明
A.兵部隶属门下省
B.门下省独掌大权
C.唐太宗大权旁落
D.君权受相权制约
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
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胶澳租界条约》
8.
仔细阅读右图,该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A
1894年
B
1895年
C
1896年
D
1900年
9.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
暴力。”国民政府的上述宣言发表于哪一事件发生后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一 二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0.
为了从中国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三国两次提出要求修改《南京条约》,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法美提出的修改条约内容可能出现的有
A.开放宁波为通商口岸
B.
各国在中国应享有领事裁判权
C.各国进出中国货物所缴关税中国需同各国协商
D.中国应全境开放
11.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一次会战中,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这次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12.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实的角度对此进行论证说明,需要从下列哪几个方面着手?
①中国在抗战中付出的民族牺牲
②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的战略支援
③中国战区牵制日本军力的占比
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下列对“同盟会党员证”(右图)的释读,不准确的是
A.此证应颁发于1905年之后
B.说明同盟会有明确的政治纲领
C.这里的“中华国”指的是中华民国政权
D.属于直接史料,对研究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有较高的价值
14、吴玉章曾作诗:“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
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此诗内容辛亥革命前
后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与历史不相符的是
A.《辛丑条约》暴露了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
B.四川保路运动的兴起,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绝好的时机
C.武昌起义的成功,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后,建立了中华民国
15、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下列对辛亥革命中重大事件的评述有误
的是
A.同盟会成立——加强了革命力量的联合
B.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使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大大跨进了一歩
16、右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C.当时乡村习俗毫无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7、“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此对联反应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
B.武昌起义
C.
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8、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共“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
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9、“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 ”这是1923年前后,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的疑问,对此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民族经济,壮大革命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列强在华利益,以寻求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共,广泛地发动群众”
D.“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支持革命”
20、《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国共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按此段材料角度,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目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
B.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C.反对蒋介石国民政府
D.吸收新鲜力量,加入国民党
21、今年是纪念中共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行动80周年。有人这样描述:“(此行动是)从中南地区到大西北的一个必要的总体转移”“(使华北、西北)‘没有被触动过’的乡村社会,也为中共‘保留了一种高度的政治潜能’”。
文中的转移指的是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2、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遵义会议召开、三大主力会师地点分别位于图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于千百年来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工人和农民来说,新中国给他们带来了真正的解放。”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基石
B.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C.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D.建立了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5、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由图可以推出
A.具有人民民主政权性质
B.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C.为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方向和途径
D.已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第26题26分,第27题24分,共50分。)
31.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1)材料二这首歌发布于1926年7月,在当时曾唱遍大江南北。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充分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革命歌》创作和流行的背景。(6分)
(2)为了深入推进革命,国民革命军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2分)?这场国民大革命的结局如何?(8分)
材料三: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3)根据材料三简述瓦窑堡会议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5分)这个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中日战争的结局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4)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综上材料的主题。(1分)
32.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无论在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制度里,民主和法制总是息息相关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4分)针对这些问题,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材料二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在材料二中,邓小平指出了我国法制化建设中遇到了哪些困难?(4分)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困难的原因。(4分)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困难。(8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ADBAA
6-10
DCBDD
11-15
BACDC
16-20
BCCCB
21-25
CCCCA
二、非选择题
31.(1)背景:中国遭受列强的压迫;内有封建军阀的统治下的分裂割据;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由此兴起国民革命运动。(6分)
(2)北伐战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于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和共产党自身的错误;革命最终失败。
(3)过程:1935年,国共双方多次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中共向国民党倡导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多次磋商;1937年,中共向国民党提交合作宣言;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正式公布宣言。(每点各1分,共5分)
结局:经过八年的战争,日本最终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完全意义的胜利。(4分)
(4)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利益,分则有损于民族利益
32.(1)宪法抽象,较难认识;宪法约束君权,在专制政体下很难传播。(4分)
举措:
措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证了国民具体的自由权利;
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或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保护宪法的实施。
(2)
困难:领导人的意志取代了法律;法律体系不完备。
原因:文革期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集党、政、军、立法、司法、行政诸权于一身的一元化权力机关——革委会的出现;立法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遭到严重破坏;民主监督职能的政协制度遭受摧残。(1分1点)
措施:①1980年邓小平发表讲话,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人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并积极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和废除干部领导终身制。(2分)
②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6分)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社会性质
未阐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力量
工人、农民和士兵
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