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雷电颂郭沫若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 若水──雅河),四川乐山人。
代表诗集:《女神》
《星空》
历史剧 :《屈原》
《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知识积累郭沫若 (1892~1978)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汩罗江而死。屈原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起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全剧分为:
“橘颂”
“受诬”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剧情简介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
3、了解文章写法特点
给下面字词注音:
睥睨 鞺鞳 污秽 稽首 迸射 罪孽 咆哮 伫立 驰骋 雷霆解释下面词语:
1、睥睨:
2、眩目:
3、景仰:
4、稽首:
5、雷霆:
6、拖泥带水:整体感知听录音,整体感知。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2、模仿朗读:根据录音,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研读赏析: 1、课文的结构层次应该怎样划分? 2、作者在写这些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分析一下。4、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1、课文的结构层次应该怎样划分? 第一层次 (1-8)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层次(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2、象征手法:是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用某种具体事物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意义。由“象征物”和“象征义”两部分构成。可以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找出下列形象对应的象征意义:1、风雷电
2、洞庭湖、东海、长江
3、无形的长剑
4、 “土偶木梗”的群像
5、没有阴谋、没有污秽、
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3、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1、象征人民群众。2、象征坚定的信念。5、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4、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运用拟人兼呼告,排比与反复的修辞手法。 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以及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4、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5、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评点屈原的形象 1、拓展阅读:课下阅读历史剧《屈原》,写出心得体会。
2、背诵课文1-6自然段。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