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上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上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3 18:21:30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圆明园残迹第2课导入新课 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哪些?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法国于1856年再次发动侵略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从战争的目的与结果看,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0——1860、10)主凶:帮凶:单击图片英法联军美、俄两国火烧圆明园时间:祸首:1860、10英法联军单击火焰 战争于1856年开始。英、法联军沿海岸线北上,而俄、美两国积极支持英、法侵略中国,以“调停”为名,从中渔利。1860年圆明园清朝人画中的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 成,总称圆明三园。 它本是明代一故园。清朝从康熙至咸丰的六代帝王,历时一百五十多年,集中全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把它营建成为一座举世无双的大型皇家宫苑。 乾隆先后六下江南,每见美景名胜便命人在圆明园中仿造。 长春园最北边有一组西式宫殿建筑——西洋楼,是乾隆时期根据西方传教士朗世宁的设计,由中国匠师精心建造的。 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圆明园遗迹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法国作家雨果 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写道:
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看了侵略者的罪行后,你有何感想?
侵略者贪婪残暴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而感到愤 怒,也为圆明园的焚毁而惋惜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1500000相当于15个浙江省的面积。(6个英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西北地区共计
150多万平方千米想一想1.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 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再妥协退让。2.人民做出什么反应? 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端不满。人民纷纷起义,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击外国的侵略势力。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
金田村举行起义,建号太平
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定都: 1853年,改南京为天京,作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太平天国 3.太平军的主要活动:(1)为推翻清朝的统治,派军北伐和西征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西征军攻占长江中下游许多地方。太平天国全盛时期,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2)抗击洋枪队1860年夏天,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上海官绅与西方侵略者勾结,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对抗太平军。太平军在上海附近的青浦,大败洋枪队。1862年9月慈溪战役中华尔被太平军击毙。天京陷落1864年7月,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陷落。天京的陷落标志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1851~1864),纵横18个省。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0——1860、10)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根本原因:
主凶:
帮凶:
火烧圆明园(时间、祸首、感受)英法联军俄、美两国150多万平方千米小结一、选一选: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
A、要继续维护鸦片贸易 B、为了抢劫圆明园
C、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D、为了瓜分中国
2、在网页上有一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头兽咏叹》,诗中写道:“十二生肖飞,强盗理不亏!猴牛虎猪卖,强盗做鬼肥!”诗中的“强盗”指的是 ( )
A、英国 B、英法联军 C、日本 D、八国联军
3、“赔款尚有时,割地永不还。”列强割占领土对近代中国造成了最为严重的影响,其中割占我国领土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家是 ( )
A、俄国 B、英国 C、日本 D、八国联军达标测试CBA 二、材料分析题: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的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
材料二: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马克思
(1)两则材料所提到的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期间?(1分)
(2)材料一中遭到劫掠的是中国哪个地方?劫掠者是谁?(2分)
(3)材料二中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1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一谈你的感想或认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