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鱼我所欲也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3 20:43:44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孟子
孟子,名
,字
,邹人,战国初期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作者简介

子舆
儒家
亚圣
思想家
教育家
仁政
性善
他的
,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
之心,仁也;
之心,义也;
之心,礼也;
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性善论”
恻隐
羞恶
恭敬
是非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所欲:
得兼:
所想要的。
同时得到。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表顺承。
而:
舍:
舍弃。
取:
选取。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
义:
生命
大义、仁义、正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有甚于:
苟得:
恶:
患:
辟:
比……更重要。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wù,厌恶,与“欲”相反。
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
何不用也:
莫:
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没有。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是:
通过这种方法。
是故:
因此,由此可见。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比死亡更为严重(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
不仅仅。
勿丧:
不丢掉/不丧失。
是心:
这种本性。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
不屑:
豆:
呼尔而与之:
蹴尔: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用脚踢着。尔,助词。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辩:通“辨”,辨别。
奉:侍奉
何加:(有)什么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熟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欤”,语气词。
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通“向”,以前。为,宁
愿,宁肯。全句:从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第一个“为”
wèi,介词,为了。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是亦不可以已乎:
之谓:
本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此,这种做法。
已,停止,放弃。
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相当于“称作”“叫做”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论证,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一段:
不为苟得
不避祸患
不择手段求生
不择手段避患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正面
反面
舍生取义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有不用有不为
非独贤者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
为义可以舍生
对比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守义不辱
存有本心
见利忘义失去本心
2、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第二段:
弗受、不屑
正面
反面
行道之人、乞人
不辩礼义
受万钟
失本心
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
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
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⑴比喻论证
⑵对比论证
⑶举例论证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生不得死
行人弗受
乞人不屑
至关生死
义重于生
列举事例、对比论证
舍生取义
2、今有万钟受之
——
乡为身死不受
不辩礼义
为宫室之美
为妻妾之奉
为所识之得
有何加焉
失其本心




对比
1、鱼与熊掌—舍鱼取掌
生与正义—舍生取义
比喻论证
正面
反面
要舍生取义的原因
提出要舍生取义
强调舍生取义是贤才所为
2、欲有甚于生
——不为苟得
恶有甚于死
——有所不辟

莫甚于生
——何不用也
莫甚于死
——何不为也
3、人皆有之
贤者勿丧
⒈通假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⑸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与”通“欤”,语气词。
“得”通“德”,感激。
“辩”通“辨”,辨别。
“辟”通“避”,躲避。
鱼我所欲也
㈢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⒈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
见了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鱼我所欲也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群众的安危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非独贤者有是”“是心”指什么?
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鱼我所欲也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文章开头用“舍鱼而取熊掌”为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接着论证这个论点:
⑴从正反两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的东西比生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
⑵用事实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关乎生死,但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都会不屑一顾。对“万钟”的态度又用事实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⑶对比论证的方法。用“乡”与“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
⑷比喻论证的方法。文章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的比喻论对生与死的选择。
鱼我所欲也
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富贵不能淫。
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鱼我所欲也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⑴句意思相反,第⑵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第2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鱼我所欲也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⒉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⑴故不为苟得
⑵二者不可得兼
⑶如使人之所欲
⑷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苟且偷生
同时得到
假如
不仅
⒊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⑵贤者能勿丧耳。
所以有的祸患我也不躲避。
(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⒋“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

⒌作者在文中提出了
的主张。
善心、本性、天性
舍生而取义
鱼我所欲也
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
〖得兼〗
〖有甚于〗
〖苟得〗
〖恶〗
〖患〗
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同时得到。
比……更重要
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wù,厌恶,与“欲”相反。
祸患,灾难。
〖如使〗
〖何不用也〗
〖由是〗
〖是故〗
〖非独〗
〖勿丧〗
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按照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不仅仅。
不丧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箪〗
〖豆〗
〖羹〗
〖呼尔而与之〗
〖蹴尔〗
〖不屑〗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用脚践踏着。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
〖何加〗
〖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
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有)什么益处。
侍奉。
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本心〗
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第一个“为”
wèi,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
鱼我所欲也
㈡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⒈鱼我所欲也。
⒉二者不可得兼。
⒊故不为苟得。
⒋是亦不可以已乎。
想要
兼得,同时得到
苟且偷生
停止、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