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业的发展》习题4
A组(基础题)
1.“烟花三月下扬州”,春天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假如你和你的同学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唐朝时期的扬州,你们会看到或遇到
( )。
A.大街小巷商店铺席连绵不断,街道两边建有会馆
B.在某一商店,你购买了一件精美绝伦的青花瓷
C.张老板又新购买了几十台织机,机房规模扩大了
D.乘船在运河游玩,品尝当地小吃,欣赏两岸繁华的商业景象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要求是“唐朝”,A、C两项是明清时期;B项最早可能是元代;唐朝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发展。故选D项。
答案 D
2.中国古代的乡村集市称为“草市”,“草市”的特征有
( )。
①远离城镇 ②分布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 ③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④不受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草市也受政府的管理。
答案 D
3.“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
A.社会动荡,农村破败
B.商业繁荣
C.商人众多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解析 乡村人少是因为都去经商,反映当时商业繁荣和政策宽松,这与农村破败毫无联系。
答案 A
4.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解析 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背景原因。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5.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蕃客云集,此处“蕃客”主要是
( )。
A.徽商、晋商
B.西域商人
C.波斯、阿拉伯商人
D.西藏商人
解析 沿海港口聚集的商人应为从海路来的外国商人,B项应以内陆交流为主,A、D两项应为国内商人。
答案 C
6.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其中“新安大贾”指
( )。
A.粤商
B.晋商
C.徽商
D.浙商
解析 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故排除A、D两项,徽商在长江以南,晋商在长江以北,故“新安大贾”指徽商。
答案 C
B组(能力题)
7.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
A.政治因素始终主导城市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功能
C.重农抑商政策左右城市变迁
D.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解析 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8.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
答案 D
9.“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是
( )。
A.汉都长安
B.隋朝洛阳
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
解析 宋以前,市在经营时间上有严格限制,材料中提及“嬉戏连坐至晓”说明经营时间上不再受限制,出现夜市,所以这最可能是宋朝的事。
答案 D
10.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
A.泉州 B.广州 C.南京
D.上海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l784年”可知,清朝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选B项。
答案 B
11.(10分)阅读下列三则反映唐宋商业经济状况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材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4分)
(2)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政府仍然坚持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6分)
解析 第(1)问,首先需要读懂材料,再提取与唐宋商业发展状况有关的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的“海客”和材料二中“客纷纷”指商人活跃,材料二中“夜市”和材料三中“草市”指当时出现“夜市”和“草市”,材料四中“盗贼”“劫杀”指商人面临安全保障问题。第(2)问,要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历来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和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有关。
答案 (1)状况:商人贸易活跃,为追逐利润而背井离乡;海上贸易发达;出现“夜市”和“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
(2)重农抑商。原因:统治者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为了巩固君主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