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1
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历史解析“海禁”与“闭关锁国”一、明清以前,封建政府基本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决定这一政策的基本因素有三:一是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二是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三是封建统治阶级实行开明政策。这种对外交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和发展。二、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闭关自守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和专制统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闭关自守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1)主观因素:①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老的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封建统治者只能依靠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等手段来维持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害怕和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②几千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落后闭塞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出因循守旧、虚骄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2)客观因素:①从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国先后遭到外国骚扰和侵略: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为了防御外国侵扰,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消极的“闭关自守”政策。②清政府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各地反清斗争持续不断,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更是此起彼伏。尤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同东南沿海和流亡海外的反清志士保持密切联系,为“反清复明”而斗争。这也是清政府实施闭关政策的一个客观原因。三、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出现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井田制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私田的大量出现C.政府为了增加税收D.土地兼并严重2.下列关于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形成于春秋时期B.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C.明朝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D.历朝封建政府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农民利益3.“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其经济基础是()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封建君主专制C.封建中央集权D.民贵君轻(二)能力提高1.历代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起义不断爆发B.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C.中国“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D.小农经济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2.历代封建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封建王朝统治B.加强对商人的剥削C.巩固小农经济D.保证农业赋税的收入3.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C.避免受到外界影响,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D.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三)延伸拓展1.明清工商业发展面临的不利条件有()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②封建政府垄断重要商品的经营③封建政府对民营商业征收重税④“海禁”和“闭关锁国”⑤科学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A.
②③④B.
③④⑤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④⑤2.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适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C.人口不断增多,解决吃饭问题D.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3.下列关于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目的在于保护国内商品市场(四)模拟练习1.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一政策()A.打击了商人B.损害了农民利益C.承认了土地私有D.是“重农抑商”的体现明朝时,许多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A.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有利于商业的发展C.加快了土地兼并D.减少了商业发展所需资金3.清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是()A.国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农业是国家的根本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中国古代商业不发达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远在清代开国之初,洪承畴就对顺治帝说:“南夷(指从南部沿海地区入境的西方人)通商,不异西戎(中国西部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之马市。夷人贪而无亲,求而不厌,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假令姑允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朝市(指京城一带)矣。”──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材料二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当时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又规定,对外贸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政府与商人合办的“公行”,掌有对外贸易的特权。征收税课、议定价格、督察违禁,甚至外商“具禀事件”也要经过“公行”的行商转达。总之,一切必须经过“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相授受”,“民间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1755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鄂世镛等:《清史简编》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以使)日用有资,并占余润。──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材料四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鲁迅:《看镜有感》,《鲁迅全集》第一卷请回答:(1)概括清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所体现的对外贸易政策趋向。 (2)根据材料,分析清朝统治者采取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后果。 三、能力拓展(一)例题解析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摘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章,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星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封建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两则材料都体现了这一政策。“重农抑商”一方面可以使封建统治者获得稳定的田赋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稳定封建社会统治。(二)学习拓展中外资本主义萌芽比较相同点:(1)政治上:都加强中央集权。英法百年战争后,两国加强王权;明清统治者通过行政机构设置,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西欧的意大利、地中海沿岸,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明代中后期,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思想上:均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西欧出现“文艺复兴”;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了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4)都发生了社会革命。英法发生农民运动;明末李自成起义。(5)都进行远航。西方有新航路开辟;中国有郑和下西洋。(6)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途径相同:包买商人进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7)时间上大体相同。结果不同的原因:(1)政治上:英国议会、法国三级会议有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参政,从而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明清则加强君主专制,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经济上:西欧在重商主义影响下,资本迅速积累,资本主义发展强劲;中国明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缓慢。(3)思想上:西欧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中国的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压制了新思想的产生。(4)社会革命后果:欧洲经过尼德兰革命,露出新时代的曙光;李自成起义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5)对外关系上: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各国发生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四、相关信息(一)历史资料明清商税的苛重明清两朝实行抑商政策,不断加征商税。如明朝中后期,山东临清的商税在七八年间几乎增加两倍多,江苏吴县浒墅关的商税在21年里增加了将近四倍。万历中后期,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去横征暴敛,几乎“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以致“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代也是关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各地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以致商人苦不堪言。(二)新苗论坛“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其原因有:(1)农业生产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4)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更有保障;(6)从根本上讲,“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和封建专制统治。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新兴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如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重农抑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同时,抑商也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三)学术前沿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学术界存在较大的分歧。战国说:此说以胡寄窗为代表。他认为,恩格斯指出在古代、中世纪已“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在中国,说它出现于战国后期亦无不可,未具备成熟条件的萌芽也是萌芽。两汉说:饶会林认为,两汉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都超过了西欧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时期的水平,并且雇佣劳动在私营大工商业中占统治地位。这都说明两汉社会内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唐代说:孔经纬认为,唐中叶以后,一些地区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相当发展,个别地区出现商业资本与家庭工业相结合的、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形式。宋代说:宋代商品经济已空前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准备了必要前提。当时已存在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制度,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这反映在思想上,产生了重商主义。明清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