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2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课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感知——探究——运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本课现实性特别强,所以我注意很好地利用现实资料作为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
教案:
课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以及浦东的开发和内地的开放
,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特点。
2、能力目标:在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上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拓展想像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用感知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到面,最后向内地辐射的过程,培养学会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搜集资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强化竞争意识与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目的建立经济特区的重要性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特点和成就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和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学:搜集材料,分析,归纳,小组讨论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课外搜集的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活动
提前发放调查方案,提供给学生选择的主题有:1、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南迎来第二次重大发展机遇;2、逆势崛起——金融危机之下多家企业入驻郎溪经济开发区;3、搜集我们身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4、搜集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言论。
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调查、搜集和整理资料,作好在课堂上展示的准备。
让学生在调查、访问以及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导入
播放世博会的视频资料,创设情境.,展示昔日的浦东和今天的浦东。
感受改革开放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大家关注的世博会入手,启发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对外开放?”导入课题。
联想和思考
了解改革开放的前提、目的和方式。
感知与整理
多媒体展示《对外开放格局图》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视频等,提出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第一大举措是什么?”“我国先后创建立了哪些经济特区?其中发展最快,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一个经济特区?现在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一个?这些经济特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在建立经济特区的基础上,我国又相继采取了哪些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通过逐步的对外开放,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这一对外开放格局具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以及特点。
自主学习,回答问题,逐步掌握本课的主要基本知识。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本课知识点进行整合,逐步建立起本课教材的知识网络。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特点以及扩展情况。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
1、课堂展示汇报活动:改革开放成果展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可以是图片、WORD文档、PPT文件,也可以是简单的解说)。学生展示后,老师小结并用多媒体演示《改革开放三十年回望》。
对课前所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展示和解说。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激发歌颂改革开放的情感,锻炼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
2、问题思考:①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运用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我国在这方面有哪些历史经验和教训?②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有何区别?
讨论、分析
引导学生以史为鉴,通过联想和比较,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区别。
学有所用
1、了解近期中国与有关国家(欧盟,美国)(或加入WTO)贸易纠纷,找出应对措施。2、我为家乡献计策:多媒体显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当今提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你有哪些建议和思考?我们郎溪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在新的格局下具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不利的因素?你认为在此背景下,应如何加快郎溪经济发展?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
结合身边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和创新。
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实现历史为社会服务的目标。
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知识提纲,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实行对内改革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同学们一定已经深深意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竞争的必然性。相信,大家一定会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时代的挑战。让我们一同唱响《走进新时代》。
整理和巩固
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
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建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内
地
开
放
三、点评: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既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三十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举措的重要性。通过“感知——探究——运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将家乡建设与对外开放联系起来,使本地发展与周边地区甚至全球发展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