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3
教
学目
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经济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通过历史比较,培养学生横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应吸收的教训和经验。
教方学法
对图文材料解析,概念阐释,历史对比等。
教材分析
重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经济表现。
难点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及其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教具
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是什么?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是什么?解读单元前言,了解苏俄(联)主要领导人、主要政策等。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度过难关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阅读本课引言、第一段正文,说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1、背景:
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引出目的)。
2、目的:
阅读第二段正文,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
(1)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战胜敌人
(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什么政策”?有什么特点?引出该政策的另一目的)
(2)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阅读P94历史纵横,插入材料: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
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
卢布
黑市价格
200
卢布
解决P95的学思之窗,了解“余粮收集制”的利弊。学生探究、发言。
插入“慧眼是真假”,辨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取消自由贸易”。
通过以上内容分析: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管理——行政手段;流通体制——取消商品、货币、市场等;分配体制——统一分配实物等。这似乎符合“共产主义的原则”。(联系“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所以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这是“共产主义”吗?)
“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摘自《邓小平文选》)
再投影材料:
材料一:“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
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4、评价:
(1)积极: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集中全国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保卫了苏维埃政权。(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局限:但这一政策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继续执行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
插入一道练习巩固“余粮收集制”,引出“新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阅读教材,回答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
①农业政策的调整与以往有何不同?见书。插入一道选择题,关于农民的余粮处理问题。农业政策的调整有何影响?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利用市场扩大生产。
②插入表格,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的不同。工业、贸易等方面的调整,实际上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什么经济?所有制有什么变化?
有限度的恢复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政府允许死人开办小企业,以租让等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由单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等)。
贸易方面:恢复自由贸易,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带动了经济的恢复。
③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哪里?
对照表格,进一步分析:经济管理——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流通体制——恢复商品、货币、市场等;分配体制——实行按劳分配等。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工业政策
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贸易政策
国家垄断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制度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
④以上政策的调整,实质上充分利用哪些要素来发展经济?
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这是“新”的最主要表现)
4、作用: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是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出示材料辅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启示:计划和市场都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
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苏俄(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又认识不足,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逐渐发生变化——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联建立(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形成(表现):(经济方面)
(1)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
(2)农业集体化运动(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3)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解释:苏联领导人认为,为了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必须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农业集体化运动推行(教材P96的历史纵横、金榜P80的即时训练2);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等(行政手段代替了经济手段,排斥市场,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
“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那么这种模式对苏联有着怎样的影响?请大家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讨论发言。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材料二: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材料四:……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崛起》第九集:风云新途(苏联)
采访:俄罗斯《斯大林传》作者尤里 茹可夫
学生发言后,一起总结:
必要性:斯大林模式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工业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尤其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积极: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国家的科技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等。
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