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习题(含答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习题(含答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4 08:3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习题
一、单选题
1.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 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 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2. 下面是苏俄(苏联)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 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俄(苏联)经济的发展
B. 苏俄(苏联)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
C.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苏联)农业发展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3. 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国家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4. 苏联通过前两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不包括(  )
A. 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 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
D. 使国民经济走上了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轨道
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损?
B. 片面发展重工业?
C. 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布局不合理?
D.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6. 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 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 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7.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是?(  )?
A. 用剥削农民的办法来积累资金
B.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 优先发展轻工业改善人民生活
D. 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巩固国防力量?
8. 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
A. 实施国家粮食税
B. 允许资本家经营
C. 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
D. 建立国营经济
二、材料解析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 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10. 列宁与老农的对话:
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
列宁: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
老农:我看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列宁: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的兴趣呢?
老农:为什么不采用我们的庄稼人早已习惯,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
列宁: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
老农:正是这样。
请思考:
(1) 造成老农所说的“现在主要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 老农的建议给了列宁怎样的启发?列宁是如何解决这些“农村里主要的问题”的?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的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以上材料均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第四卷
材料四: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第四卷
材料五:邓小平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请完成: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 结合材料二,理解新政的实质。
(3) 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材料一、四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
(5) 通过材料五,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的?
【答案】
一、客观题
1. B 2. C 3. A 4. D 5. B
6. D 7. D 8. C
二、主观题
9.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想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2)苏俄的经济政策已发生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心措施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10. (1)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一步加强,布尔什维克党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引起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2)建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推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11. (1)强制农民减少耕地和牲畜繁殖,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产产品。目的在于使生产和消费趋于平衡,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2)新政的实质在于以政府的力量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3)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及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忽视当时落后的生产状况和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经济困难、农民不满和富农叛乱等现实表明必须实行新的政策以解决矛盾。罗斯福新政也是运用上层建筑的力量来调节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通过颁布法令,用大量的国家赤字开支扩大就业,实行救济,克服生产过剩的危机(凯恩斯理论的实践),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经济保障。
(4)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前者与后者相比,它们的历史条件、目的、具体措施和结果方面迥然不同。
(5)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是积极的,符合实际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干预的方式甚至采取一些貌似过激的措施解决危机,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也是值得称道的。这说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需要改革。
【解析】
1. 通过材料中的“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可以得出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C项的正确性。从材料中也不能得出会导致生活物资的短缺问题,故D项也不正确。由中央统一调配,完全排斥了市场的调节可知B项正确。
2.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 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的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只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于1918年。
4.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建设的过程中,苏联政府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的比例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因此,D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5.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走了一条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它优先而片面地发展重工业,这是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C、D两项仅仅是从工业领域内部分析的危害。故选B项。?
6. 本题主要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内容、结果、影响的理解。可以利用排除法逐一排除,从而得出正确答案D项。同时要注意该题是逆向选择题。
7. 从1925年联共“十四大”通过的工业化总方针分析,苏联的工业化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以巩固国防,这也是苏联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8.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因此,苏维埃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为恢复经济,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
9. (1)问材料一通过“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等内容较易回答应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另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列宁想把其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2)问结合课本和材料内容来回答: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10. 此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影响,认真分析列宁与老农的对话。
11. 前三问考查比较分析能力,进一步使学生认识相同的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收到不同的效果。第(4)问考查在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实际是对上题的具体化,进一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第(5)问考查通过比较分析,对事物的理解、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