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习题
一、单选题
1.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 普京执政时期
2.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3.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 苏联政局动荡
C.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4. 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改革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B. 改革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 经济改革的宏观政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D. 通过改革,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5.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产生的消极影响有( )
①造成苏联国内思想混乱 ②帝国主义借此掀起反苏反共浪潮 ③一度造成东欧政局的动荡 ④直接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6. 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
B. 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 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7. 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
A. 大规模的垦荒运动
B. 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
C. 改变过去过于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D.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
8. 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
A.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C.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八一九”事件
D.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二、材料解析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材料三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三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分别有哪些缺点?其共同缺点是什么?
(2) 从苏联三次改革的失败和苏联解体这些惨痛的教训中可以得到哪些重要启示?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统计表
年份
1981~1985年
1986~1988年
1989年
1990年
国民生产增长率
3.2%
2.8%
2.4%
-4%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
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选择上是错误的。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张伟垣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
材料三:(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随着五年一度的“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运作的“全国性”经济体系。取而代之的,只是各个社区、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只要力能为之,便一窝蜂地赶紧坚垒自保,寻求自足。
——E.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卷
请完成: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要求:答题应当表述成文,限200字以内)
【答案】
一、客观题
1. C 2. D 3. D 4. D 5. B
6. B 7. D 8. B
二、主观题
9. (1)赫鲁晓夫改革提出的改革目标不切实际,且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强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偏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但没有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目标,而且经济增长率进一步降低。
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复杂的;社会主义改革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改革一定要切合实际。
10. 变化趋势:苏联国民生产的增长率连年下降,直至呈现负增长。
原因:第一,改革方针失误,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器制造业(或答:没有注意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不符合时代潮流;没有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以及人民生活与消费需求问题;对财政危机和生产危机估计不足。第二,政治上,苏共威信丧失,政治解体促成经济解体。第三,经济上,计划经济体制停止实行,没有出现一个有效运作的经济体系,导致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解析】
1. 从“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的角度看,A、B两项均是在维持斯大林体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可以排除;从“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看,这些观点的出现,与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直接相关,因为这一思想已经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故C项是正确的;普京执政时期苏联早已解体,D项不正确。
2.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体制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据“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没有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也没有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故可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改革,故可排除C项。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可知当时苏联政府想利用货币关系来管理企业,因此答案为D项。
3. “民主化”“私有化”都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 戈尔巴乔夫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
5.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虽然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它没有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直接瓦解。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因素是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
6.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最早的是南斯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领域,初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因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使苏联经济最终停滞不前。
7.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了农民的愿望,直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 本题的四个选项中,A项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而体制的弊端可以通过卓有成效的改革去改变;C项是加速解体的因素;D项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它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从思想、政治、组织上全面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使国民经济大滑坡,民族分裂活动加剧,局势动荡,党内分裂,终于导致苏联解体。
9. 略
10. 本题主要围绕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展开。材料一表明苏联改革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数据呈下降趋势;材料二具体分析经济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材料三分析了政治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能归纳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并能正确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