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4 08:4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1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在长达11年的执政期间,进行了不间断的改革。虽然改革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出现了许多失误。他的改革虽触及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的体制。赫鲁晓夫生性急躁,缺乏考虑,急于求成。这使得许多从原则上说是正确的改革措施,结果却事与愿违。他还主观地认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了完全和最后的胜利,苏联已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提出了许多超越现实的口号和目标。赫鲁晓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也没能有效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
如何看待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都达到了鼎盛。
但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国防工业
2.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内容包括(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②限制副业的发展③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④扩大垦荒,提高粮食产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4.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改革的领域是(

A.意识形态
B.经济体制
C.政治体制
D.军事体制
(二)能力提高
1.自20世纪50年代起,苏联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苏共二十大的积极推动
C.下层群众的积极要求
D.美苏争霸战略的需要
2.赫鲁晓夫改革值得肯定的是(

A.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D.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束缚
3.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改革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B.改革中阻力重重
C.改革后期按计划顺利进入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并举时期
D.改革效果不佳
4.导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C.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D.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三)延伸拓展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相同点是(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2.下列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的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当时苏联社会正陷入危机边缘
B.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C.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D.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所回升
3.关于苏联的经济改革,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方面
B.赫鲁晓夫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方面
D.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4.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种植玉米”,主观目的是为了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上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A.违背了自然规律
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
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
(四)模拟练习
1.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根深蒂固
B.批判斯大林,造成国内思想混乱
C.本人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D.急躁冒进,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2.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陷入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个人崇拜盛行
B.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束
C.政治生活僵化
D.对外扩张
3.导致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政治危机加剧
B.国际形势日趋紧张
C.加盟共和国的分离
D.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二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作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材料三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根据材料回答: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如何?改革的失误有哪些?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为3.2%,1986~1988年为2.8%,1989年为3.2%,1990年为4%。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选择上是错误的。第二,认为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而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张伟坦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
材料三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随着5年一度的“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运作的“全国性”经济体系。取而代之的,只是各个社区、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只要力能为之,便一窝蜂地赶紧坚垒自保、寻求自足。
──E.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卷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图线变化或数字表格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将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因其具有材料精练、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高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图表型材料题的解答步骤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审清设问规定,明确取舍要求;第二步,判别数、线变化,确定信息内容;第三步,提取有效信息,构建提纲要点;第四步,精练术语文字,准确完整作答。
例:1951~1990年苏联投入产出的主要指标(与前期相比的年均增长率%)
项目
1951~1955年
1961~1965年
1971~1975年
1981~1985年
1986~1990年
投资总额
13.6
7.7
7.2
3.3
5.0
固定生产基金
10.1
9.7
8.7
6.4
3.3
国民收入
11.4
5.7
5.7
3.2
1.3
工业投资
15.0
7.9
7.0
3.6
5.3
工业产值
13.1
8.6
7.4
3.7
2.5
农业投资
18.0
9.6
10.7
1.8
3.3
农业产值
4.0
2.3
2.5
1.0
1.9
根据材料,概括战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提示:变化趋势:战后数十年间,苏联单位投资的产出量在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变慢。原因: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浪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科技进步没有同生产相结合。

(二)自展才华
通过学习苏联进行的几次改革,你认为我国在进行改革时应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知识掌握
1.A  2.C  3.B  4.B
(二)能力提高
1.A  2.D  3.C  4.B
(三)延伸拓展
1.A  2.D  3.B  4.A
(四)模拟练习
1.A  2.B  3.D
4.赫鲁晓夫改革结果:成效甚微,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失误:冒进、瞎指挥、不深入……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崇拜,等等。
失败原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体制。
5.变化趋势: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连年下降,直至呈现负增长。
原因:第一,改革方针失误,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器制造业(或没有注意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不符合时代潮流;没有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消费需求的问题;对财政危机和生产危机估计不足。第二,在经济上,计划经济体制停止实行,但没有出现一个有效运行的经济体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出现。第三,政治上,苏共的威信丧失,政治解体促成经济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