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战略决战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学生已掌握和了解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国民党迅速垮台和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中共中央在战略决战阶段首战东北的原因,讨论在平津战役中努力争取北平和平解放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利益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代表的理解。
(2)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战略决战以及整个人民解放战争过程中所起到的伟大作用,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2、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变强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3板书设计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战略决战
渡江战役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4教学反思
本课包括了解放战争后期最为惊心动魄的四场著名战役,直接关系到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兴趣很强。
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弱化了四场战役的细节,通过战争形势图,简单演示战争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概念和战略形势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结合战略形势图,设计了“假如你是总指挥”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回到历史场景中,并且开动脑筋,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自觉参与到这四场战役中,学生学习热情高,并且展开了热烈讨论,由此展开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有同学提出了不同于史实的作战方案,如应首战华北或首攻南京等,引起了其他同学对这些方案利与弊的激烈辩论,完全超出了教学预设,但辩论的最终结果仍旧回到了首战东北最有利上来,反而帮助学生强化了对三大战役的认识。不仅落实了教学目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自主探讨生成了历史认识。
由于本课内容较多,四场战役均非常重要,因而在这四场战役的教学安排上,适当做了调整,其中辽沈战役结合战争形势图充分分析战争过程,淮海战役通过一段视频介绍简要经过,平津战役把重点放在北平得以和平解放的原因和意义,渡江战役结合历史图片展示该战役的恢弘场面。通过这样的主次调节,突出了重点问题,合理利用了课堂时间。
此外,对于本课的最后一个重难点——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获得胜利的原因,给出相关材料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材料并进行讨论,训练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帮助学生自我生成认识,也达到了既定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如下一些问题:部分学生识图能力较差,对于战争形势图不能很好的把握,从而也就影响了理解;“假如你是总指挥”的情景设置对于男生来说兴趣较高,而部分女生则兴趣不大,没有完全调动学习积极性;由于时间限制对四场战争的补充扩展不多,部分兴趣浓厚的学生留有遗憾;最后的讨论由于时间关系展开的不够充分,不少同学思路刚刚打开就结束了讨论。
鉴于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可做一些调整。如最好用两个课时来对这一重点课文进行讲解,充分展开讨论,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在情景教学的创设中,要更充分的考虑全体同学的情况,保证情景能使所有同学融入其中。而对于学生识图能力较差问题则必须高度注意,平时要多引导学生观察、解读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在日常教学中就贯穿“史地结合”的特点,才能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解放战争进程简图,提问检查学生上一课(第18课重庆谈判与内战的爆发)所学重庆谈判、内战爆发、战略防御、开始反攻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2、检查预习情况,提问“在战略反攻一年之后,解放战争进行战略决战和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由此引入新课。
活动2【讲授】二、讲授新课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自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之后,我军逐渐深入到国统区的心脏地带,各个解放区也纷纷进行反攻作战。提问“到1948年,敌我双方的情况如何?”学生齐读教材第一段小字:1984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数量下降到365万人,只能困守住一些战略重镇和重要交通线。国民党统治区在政治上分崩离析,经济上走向崩溃。人民解放军数量上升到280万人,战斗力大大提高。解放区广大人民努力生产,积极支援前线。展示“1948年敌我力量对比表”,教师解读表格,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文字内容,补充介绍解放区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真心拥护共产党,中共后方巩固;国统区政治分崩离析、经济走向崩溃,人民不仅不拥护还反对(“一二·一”运动),危机四伏。说明到1948年,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中共中央果断决定发动战略决战。展示“三大战役形势图”,提示学生注意三大战役发生的地理位置和时间先后顺序。
2、辽沈战役
情境创设:结合“三大战役形势图”,“假如你是三大战役的总指挥,你会首先发动哪里的战役?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战略决战首战东北的原因,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勾画相关内容:⑴在东北战场上,我军数量超过敌军;⑵一旦取得胜利,东北解放军即可挥师入关变成最大的机动力量,推动全国战局的发展。补充原因⑶东北工农业资源丰富,能够保障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补充:在东北,国民党共有兵力55万人,且被分割在长春(10万)、沈阳(30万)、锦州(15万)三个孤立的地区,无法形成统一的战线;而中共方面有正规军70万,地方军30万,控制着东北97%的地区。
情境创设:展示辽沈战役形势图,引导学生讨论“假如你是总指挥,你会首先进攻哪里?(锦州)为什么?”(锦州是东北通往关内的门户,拿下锦州,就可以“关门打狗”)
展示辽沈战役动态形势图,介绍辽沈战役经过。
提示学生勾画辽沈战役的战果及意义: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同时为华北的解放创造了条件。补充: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首次超过国民党(300万对290多万)。
3、淮海战役
补充:辽沈战役结束后仅4天,中共中央就派华东、中原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发动了淮海战役。丢了东北的蒋介石也极为重视淮海地区,在南京的北大门徐州一带部署了80万嫡系精锐部队,全部为美械装备。
展示淮海战役指挥者照片,提问并引导讨论:“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我军60万人如何将如何赢得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的呢?”
展示淮海战役动态形势图:简介战争经过。
播放视频《淮海战役》(3分钟),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示学生勾画淮海战役的战果及意义:⑴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多人,⑵使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威慑之下。补充意义⑶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4、平津战役
补充:就在淮海战役胜利进行之际,蒋介石原以为至少要休整3-6个月的东北解放军在结束辽沈战役后22天就迅速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兵百万,向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集团发动进攻,平津战役打响。
展示平津战役动态形势图,介绍平津战役经过,突出中共争取北平和平解放的过程。
展示北平和平解放照片。
组织讨论:“中共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为何不选择武力占领的方式呢?”(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保护文物古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平是大势所趋,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其他国民党军投降提供范例等等)
提示学生勾画平津战役的战果及意义: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总结三大战役
展示“三大战役情况表”(即教材“参与园地”第1题):
学生抢答填写相关内容,巩固教学重点1的内容。
补充并要求学生记录三大战役的意义:⑴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万多人,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⑵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渡江战役
过渡:三大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地区,那么要进一步解放长江以南,解放全中国,就必须打过长江去,进行渡江作战。
毛泽东、朱德在1949年4月20日发出了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展示并要求学生齐读毛泽东、朱德的号召:“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在这一号召下,渡江战役打响。展示渡江战役油画。
展示渡江作战示意图,介绍渡江战役经过。
强调解放军攻占南京的意义: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突出教学重点2的内容。
(三)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活动与探究:展示解放战争开始时力量对比表。解读表格,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名党力量强大(飞机+坦克),共产党力量弱小(小米+步枪)。提问:国共力量这样悬殊,为什么共产党短短三年内就由弱变强,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即教材“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讨论开始前先展示材料一“人民群众支援三大战役统计表”、材料二“东北群众自发组织的随军担架队”、材料三“解放军进入上海后照片”,提示学生结合材料,按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自主生成历史认识,突破教学难点。
总结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共产党方面:捍卫人民的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是人民的战争;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作战英勇,纪律严明,士气高涨;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促进了解放区经济的发展等。
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等。
——是人民的战争,得民心者得天下。
活动3【讲授】三、巩固提升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渡江战役浮雕图片。
结语:在我们这一册书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们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以侵略和反抗为主线的中国近代史;从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开始,我们进入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探索中带领我们寻找救亡图存之路;从1946年起,我们进行了三年的人民解放战争,最终在1949年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写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对应的就是以上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大家已经在语文课上学习过这篇碑文,现在请全体起立,我们一起背诵:“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烘托气氛,结束新课。
活动4【练习】四、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一)课堂检测(根据时间情况完成)
1、解析毛泽东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问:⑴“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得以发动的军事基础是什么?
⑵“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结果是什么?
2、选择题
⑴下列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⑵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A、上海
B、南京
C、武汉
D、北平
⑶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攻占
A、北平
B、南京
C、武汉
D、上海
⑷解放战争时期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1)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挺进大别山
(3)三大战役
A.(1)(2)(3)
B.(1)(3)(2)
C.(2)(3)(1)
D.(3)(2)(1)
⑸下列哪一次战役不属于三大战役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二)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下一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