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战略决战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战略决战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3 18:4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战略决战
1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过程和方法:
①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
题的能力。
②史料研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一系列战役让学生从中感受领导人的雄才伟略。
②通过战争中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
,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增加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于战争是比较陌生和遥远的,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注重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战略决战》一课主要介绍了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战略决战在全国的胜利。而国民党军队却由于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本课作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完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到1948年8月,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把劣势转变成了优势,而优势逐渐发展成胜势。到9月份,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①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 (1946年6月)
②在1946年,战况如何 (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2.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①学生根据《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②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③“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 (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④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⑤完成《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3.百万雄狮过大江。
①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教师提问: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 (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②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提醒课本内容回答: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③“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 (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活动2【讲授】教学设计
第19课战略决战
一、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的背景
2.三大战役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渡江战役的背景
2.百万雄师过大江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