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只有争取民族独立,民主和统一,才能发展民族经济。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2新设计
3学情分析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难点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5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以历史情景导入,确立本课主题。
【引导】:近代中国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之前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从政治的角度了解近代中国的变迁。今天我们将换个角度,从民族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近代中国。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一个特殊的年代——1895年。投影:
【提问】:请你们看图告诉我,1895年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当时的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我们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得出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再通过时局图引导学生从国内和国外环境分析,得出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最后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提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可以无动于衷,坐等国家和民族消亡?”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必须“救国”的理念。“救国”即为本课的主题。
【引导】:那么怎么救国呢?在1895年之时,有三个人做了三种选择。投影:
【提问】:(出示康有为图)他是谁?他选择的救国之路是?他的路走通了吗?
(出示孙中山图)他是谁?他选择的救国之路是?他的路走通了吗?
(出示张謇图)此人名为张謇,他选择什么方式救国呢?他的路能走通吗?
【设计意图】:在此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所以对于康有为和孙中山的事迹比较了解,知道康有为的维新变法之路失败,而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之路也未完全成功。在此基础上,导入本课的核心历史人物张謇,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关联本课的主题“救国”。
二、以历史人物为线索,探究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衰。
1、张謇其人。
【引导】:要想了解张謇选择怎样的救国道路,首先要了解其人。
【提问】:请同学们听故事,想一想:张謇选择怎样的救国之路?(实业救国)投影:
故事内容:张謇是清朝最后的“状元”,在1894年清王朝风雨飘渺的最后年月里,张謇是恩科取士的状元,而就在这一年,中日爆发甲午海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张謇及一众文武大臣冒雨跪迎慈禧太后,慈禧乘轿经过,连头也没有抬一下。多年后张謇说:就在那一刻,“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事实也确实如此,对满清朝的失望,让张謇在一年后放弃了仕途,转身做了一个商人,到1895年,张謇上述朝廷:“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非商战不可以救国。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他认为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为国分忧,为国家强大而奋斗,不论是为仕,还是在商,最终目的,都是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所学。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张謇思想历程的转变呈现给学生,使张謇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同时也突出了张謇办实业的时代背景。
2、艰难起步
【引导】:然而办实业,建工厂,却并非一帆风顺。
【提问】:请同学们看视频并思考:1895年,状元张謇兴办纱厂,他遭遇了哪些问题?(资金难以筹措
、封建思想束缚)
视频内容:状元办厂,果然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新闻,然而,办厂是要真金白银的,光有一个状元头衔,显然还远远不够,有人冲着张謇的名望拿一点钱去参股,更多的则是看笑话。南通三百位秀才联名反对,还送了张謇一个儒林异类的雅号,一年下来,状元张謇办厂名声在外,可银子连个办厂的零头也没凑够,在张謇的日记中,筹备大生纱厂的两年时间里,关于筹款的记述随处可见,几乎字字有泪,他常常奔走于南通和上海之间,甚至花光回家的旅费,为筹款当街卖字,张謇后来这样形容他的筹款经历:“本来就有以身喂虎的打算,还是被筹款这只老虎着着实实咬了一口。”
【设计意图】:自唐太宗李世民开科取士以来,“士农工商”的理念在中国横行千年,“状元”张謇弃“士”从商,千古不遇。因而他办实业遭到了社会上层的抵制,资金难以筹集;而社会下层百姓不知工厂为何物,更愚昧的认为“工厂会吃人”,工厂也缺乏劳动力。但张謇办厂初期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而其问题的背后是中国的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之所以用视频的方式,是为了减少学生的疲惫感,让其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引导】:经过4年的筹备,1899年纱厂开机运营,张謇命名为“大生纱厂”,取义“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条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还有什么比爱护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呢?).
从纱厂名称来看,他办工厂的目的即为民生,从解决民生着手,进而实现“救国”。那么,大生纱厂运营初期处于怎样的境遇?(艰难发展)
材料:大生直到开机时,实收资本不足20万两,买地、建厂房等其他开支,已用去19万多两,资金耗尽,每天仅收棉花一项就要1万多两,只有靠借债一条路,可就是借债也难乎其难,无奈只有"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
——傅国涌《大商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的含义,了解大生纱厂开业之初的情景,进而感受张謇不畏险阻的创业精神。
3、迅速发展
【引导】:虽然艰难险阻,但是大生纱厂并没有破产。
【提问】:请同学看材料回答,至1921年,大生纱厂经营状况如何?(“黄金时代”)
投影:
【提问】:大生纱厂发展迅速的客观原因是什么?(政府鼓励推动实业发展、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掠夺
)投影:
【引导】:除了客观原因外,也有主观因素,张謇曾说过:“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这说明了张謇经营有道。大生纱厂迅速发展,张謇获利颇丰。
【提问】:那么他把赚来的钱用在何处呢?为什么?请同学阅读教材上的段落后回答。(用于南通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这样做是为了普及文化,教育兴国。)
【设计意图】:先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大生纱厂迅速发展的状况,再让学生了解其迅速发展背后的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材料的能力。之后再通过分析张謇赚钱后如何使用的情况,即可以突出张謇个人发展的“主线”,也可以凸显课程的主题思想“救国”,做到有效的前后贯通。
4、由盛转衰
【引导】:中国人向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理想,对企业家来说,天下太大,唯有治理一方水土。所以从从1903年开始,张謇就致力于家乡南通的城市建设,大生纱厂的很多利润都被他投入到了公共事业上。将近20年下来,南通已成当时中国最出名的县城。1922年,中国科学社在南通举行年会,梁启超到会,称之为“中国最进步的城市”,文学家鲁迅的朋友、日本人内山完造称南通是一个
“理想的文化城市”。1922年,70岁的张謇走到了一生的最顶点。北京上海报纸举办民意测验,张謇以最高票当选民众“最敬仰之人物”。在他生日前后,南通城车水马龙,马路两旁扎起了彩色牌坊,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看灯会,张謇一人的生日,仿佛是地方事业成功的庆祝。
【提问】:请同学们看材料分析一下,1922年后,大生纱厂经营状况如何?(凋谢萎缩)投影:
【提问】:那么,大生纱厂的遭遇有哪些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国内环境战乱动荡)投影:
(视频内容:因为在一战期间,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所以我们得以喘息,利润很高,一旦一战打完以后,全球化的竞争,商业竞争又开始了,那么在这个时候,又要面对欧美和日本一个共同的竞争。)
【引导】:1926年7月17日,张謇在无限的寂寥和落寞中黯然去世,他的陪葬品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张謇的破产和去世,意味着士商时代的一去不返,此后中国商界再没有出现如他这样具有公共影响力的全才型人物。胡适为他的传记做序言,称他是“近代中国史上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提问】:到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还遭遇了哪些问题?(国民政府强取豪夺)投影:
【设计意图】:同样是先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大生纱厂由盛转衰的状况,再让学生了解其迅速衰落背后的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材料的能力。
三、通过张謇“实业救国”的历程,归纳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和趋势。
【引导】:“状元实业家”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的典范,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提问】: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归纳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并思考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体现了它怎样的发展趋势?(趋势:曲折)投影:
【设计意图】:按照2011版新课标要求,“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此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张謇代表了近代民族资本家,大生纱厂兴衰代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张謇和大生纱厂的了解,使学生进而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一个较为透彻的认知。
四、升华认知,凸显历史学科方法。
【引导】:让我们回顾张謇的一生。
文字材料:张謇是大清的状元,却选择了经商。他是闻名海内的实业家,下葬时却只穿一袭布衣。革命领袖孙中山慨叹自己空忙了一生,羡慕张謇做出了实在的成绩。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称赞他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办实业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遍及全国。上海的英文报纸,也说张謇建设的南通是人间天堂。而张謇自己却哀叹: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
【提问】:张謇说: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你如何理解张謇这句话?(当时的中国内有专制、外有侵略)
【引导】: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讲了三种救国之路,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在日本成功了,但在中国失败了,孙中山的“民族革命”在西方成功了,但在中国没有成功,张謇实业救国,经过黄金时代之后迅速衰落,也没有成功。
【提问】:他们所作的努力是否毫无意义吗?(他们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不能仅凭结果而否定他们。)
文字提示:评价历史人物,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基本标准。
投影:
【设计意图】:此部分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习如何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通过对张謇创业历程的回顾,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只有争取民族独立,民主和统一,才能发展民族经济。再通过对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的评价,让学生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同时,此部分也是课程的结尾部分,通过评价三位伟人,突出了“救国”这一主题,可以达到前后呼应的教学效果。
五、提出课后思考,保留想象空间。
【课后思考】:近代民族企业家进行“实业救国”的实践历程对于你有何启示?投影: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教学的理念应该符合学生的思维,所以在课程最后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能有一个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