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3 18:5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学情分析
对15班的学生而言,该班学生素质总体不错,而我今天所讲的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它与世界史上的前两次工业革命知识有较大联系,而学生对此知识基本上是空白,主要原因是现在学生重理轻文现象越来越普通,加上中考历史分值占较低,是薄弱学科,就更不重视,因此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很高,而八年级又是课改的重要阶段,而新课改的基本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分析、归纳、比较等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与创造性,我们对教学重点、难点可采用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初中学生历史是经验型的,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基于本班学生已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设问时应注意启发性、开放性、现实性,书本上已有的学生知道的不经学生思考的问题是不需要讲的,应将这些问题留给学困生回答交及时鼓励以增强自信。八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形成习惯,从他们的心理角度出发,对新鲜有趣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而导入时应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提供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创设新情景,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
3重点难点
商务印书馆——近代
中国历史最长、规模
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0世纪初的商务印书馆
民营出版业
19世纪40年代,西方照相术传入
中国,至19世纪末,全国许多城
市均有开设照相馆,拍照留影成
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并逐渐融入
人们的生活。
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
我国第一部
无声电影是1905
年拍摄的、由京
剧大师谭鑫培先
生主演的京剧片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1931年,拍
摄《歌女红
牡丹》,是
我国第一部
有声电影。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引起
轰动,连映
3
个月,主题歌《渔光曲》
电影演变:经历了从无声到有
哀婉动人,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
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
曲。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
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
奖的影片——《渔光曲》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发出
《剪辫通令》,
结辫陋习至此
革除。
近代男子发式
民国初年,服饰由过去的拘
谨保守逐渐向美观开放、舒
适方便方向发展。当时,中
山装为男子最具特色服装,
女子服装以旗袍最为时尚
中山装
旗袍





西
服(外来)
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变:国门被打开。
革: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
这些生活变迁不仅是中国社会时代发展的缩影,
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交往交流日益加深
的结果。因此,不管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文
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人类的进步需要交往,世
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有何局限性?我们该如
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
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一方面,它是伴
随西方列强的侵华
而出现的,是以中华民族的沉沦为代价的。
另一方面,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符合历
史发展的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应该
肯定。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中华书局八年级第21课 社会生活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文本预览:

一部“百科全书”
商务印书馆——近代
中国历史最长、规模
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0世纪初的商务印书馆
民营出版业
19世纪40年代,西方照相术传入
中国,至19世纪末,全国许多城
市均有开设照相馆,拍照留影成
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并逐渐融入
人们的生活。
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
我国第一部
无声电影是1905
年拍摄的、由京
剧大师谭鑫培先
生主演的京剧片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1931年,拍
摄《歌女红
牡丹》,是
我国第一部
有声电影。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引起
轰动,连映
3
个月,主题歌《渔光曲》
电影演变:经历了从无声到有
哀婉动人,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
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
曲。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
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
奖的影片——《渔光曲》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发出
《剪辫通令》,
结辫陋习至此
革除。
近代男子发式
民国初年,服饰由过去的拘
谨保守逐渐向美观开放、舒
适方便方向发展。当时,中
山装为男子最具特色服装,
女子服装以旗袍最为时尚
中山装
旗袍





西
服(外来缠足起源之迷
维新派人士在广州成立了“不缠足
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
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
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古语云:
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烈地开展起来。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
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
孩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
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从此,各地开
大、长硬,较易收效,目标是将小脚缠
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足的妇女逐
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正”
渐减少。不缠足有利于提高中国妇女的
七个要诀的小脚。
地位并改变生活。
见面礼: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
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
大总统孙中山宣布废除跪
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
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
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显示出平等、自由等
文明精神。中外人员交
往开始采用西方的握手礼
节。
老爷、大人
君、先生
民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另
一重大变化是改称呼。清
朝官场中的“老爷”“大
人”的称呼是中国古代社
会等级制度的反映。
1912
年,孙中山颁布命令,废
除清朝官场上的“大
人”“老爷”等旧称呼,
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
社会习俗的变化给人们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思想解放、倡导人人平等,生活
方式
开始走向近代化。
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变:国门被打开。
革: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
这些生活变迁不仅是中国社会时代发展的缩影,
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交往交流日益加深
的结果。因此,不管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文
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人类的进步需要交往,世
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有何局限性?我们该如
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
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一方面,它是伴
随西方列强的侵华
而出现的,是以中华民族的沉沦为代价的。
另一方面,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符合历
史发展的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应该
肯定。
1、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
大报,其原因不包括


A.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增刊
B.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
C.刊登广告,便利民众生活
D.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
2、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
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
B.岳麓书社
C.三联书社
D.中华书局
3、右图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

A.辛亥革命后
B.新文化运动后
C.五四运动后
D.新中国成立后
4、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下列所
举,他不可能实现的是


A.乘火车,坐轮船
B.上网聊天
C.用电报传递信息
D.看电影
5、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
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
相称。此外,各政党团
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
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
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

A.平等观念
B.民主观念
C.自由观念
D.等级观念
6、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
的生活密不可分。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
第一份商业报纸是


A.《海国图志》
B.《新青年》
C.《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