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正学区语文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龙正学区语文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4 17:5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龙正学区语文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试卷
学校:
考号
班级
姓名
总分
A卷(100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0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3分)
语文世界风光无限。在这里,我们跟随莫怀戚到田野散步,感受到了亲情的温馨;跟随海伦·凯勒认识了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跟随朱自清寻(mì)春天的踪迹,感受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我们还聆听了“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认识了聪明机灵的小朋友陈元方,感受了曹操气吞日月的搏大胸襟。
温馨
寻(mì)
改为

2.根据句意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一个(
)的小村调来一个一个能(
)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
)某个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个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
)他的话。多年以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这个小村也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
A.遥远
预想
预算
信任
B.远远
推测
预知
迷信
C.偏僻
探测
计算
信服
D.偏远
预测
算出
相信
3.下列四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我们要认真地把教室布置得干干净净。
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C、老师认真地听了我们的发言,并作了总结。
D、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4.以下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冰心,现代著名女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B.《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
C.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散文集《我与地坛》。
D.
老舍,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北京人。主要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背影》。
5.
按要求填空:(6分)
(1)《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2)《论语》中论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


(3)《次北固山下》中表现两岸宽阔、帆有悬空态势的千古名句:












(4)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5)《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用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转换之感的句子是:












(6)《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6.综合性学习:生活处处有语文。(5分)
(1)现在很多广告宣传语刻意改动成语,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请还原下列广告宣传词语,先找出改动的字,再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3分)
默默无蚊的奉献(某杀虫剂广告语)

)还原为(

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广告语)

)还原为(

饮以为荣(某饮料广告语)

)还原为(

〔缤纷课堂〕语文课代表在课堂上深情念了一段感受语文的话:语文是处处闻啼鸟的春;语文是荷花映日红的夏;语文是仙鹤排云上的秋;语文是梅花独自开的冬。这段话里包含有四句古诗,你知道吗?写出两句即可。(2分)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14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有朋自远方来


(2)学而不思则罔




(3)必有我师焉


(4)三十而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对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温故(学过的知识)而知新
可以为(做)师矣
B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不亦君子(有地位的人)乎
C
、三十而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困惑)
D
、择(选择)其善(善良)者而从之
10,写出二个出自《论语》六则中的常用成语。(2分)
11,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那么,学习了《论语》六则后,你一定有所感悟,《论语》六则中哪一句话你感受最深?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1分)
没钓到的大鱼
(1)这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我已经是纽约市一个小有成就的建筑师了。
(2)
七岁那年,我家在岛上有所美丽的小房子。在鲈鱼钓猎开禁前一天傍晚,我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我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落日的余辉下,水中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猗。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湖水中的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景象十分美丽动人。
(3)
忽然,钓杆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我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钓,急忙收到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熟练的操作,十分惬意欣慰。
(4)
终于,我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5)
我们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看呆了。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的翕动着。母亲揿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6)“
      ”母亲说。
(7)“不!妈妈!”我哭了。
(8)“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着我。
(9)“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我仍然伤感不已。
(10) 我环视了湖的四周,月光下,也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人。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这事,但我从母亲那平时温和慈祥而现在却十分坚决的脸色中知道:决定是不可更改的。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钓,把它放了生。
(11)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扎向黑色的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12)回想刚才钓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我就像做了一场梦。
(13)
如今,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小岛上,我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14)
如我所说,我再也没有能钓到很久前那一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我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以后的生活中我碰到过许多类似于那一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我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我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夜的教诲,并常常对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讲述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3分)
13.在下面两句话中选出最恰当的一句放在原文第(6)自然段中,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①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
②孩子,你把它放回去好吗?
应选(

理由是:
14.文章采用了那种记叙顺序?(2分)
15.文中"没有钓到大鱼"和"依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中的"大鱼"各指什么?(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至21题。(15分)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6、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17、第④段写的是“春花图”,而划线的句子却写蜜蜂和蝴蝶的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18、“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钻”改为“长”行吗?为什么(3分)
19、“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这些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是(
)(2分)
A、草地有人活动,所以要写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
C、间接写草地,突出草的嫩绿可爱
D、写了草,又写人,构成一个画面
20、选文的第③段写的是“春草图”
其中写春草“质地”的词语是
;写春草“色泽”的词语是



;写春草长势旺盛的句子是








(3分)
2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四、写作(40分)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无数的人给你温暖、快乐、幸福……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忆起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你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激。你最想感激的人是谁?赶快拿起笔把这感人的故事告诉大家。
以“一个我最感激的人”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用词准确,标点正确。2、语句通顺,连贯。3、字数不少于500字。
B卷(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0分)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
注释
①缁衣:黑色的衣服。②犹是:像这样。③使:假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____
②,衣缁衣而反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3分)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译文:
3.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请你写出三个含有“狗”的成语。(3分)
4.狗只认衣冠而不认人,这不足为怪。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二,名著阅读(10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5,选段出自(
)(填作者)的(
)(填作品),这是作者撰写的(
)散文,原名是(
),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4分)
6,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碌转为肃静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7,从上面文段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龙正学区语文七年级(上)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3分)Xīn

搏改为博
2.
D
3.
(2分)C
4.(2分)D
5.(6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
(2分)冰心
母爱
7.(1)(3分)蚊——闻
明——名
饮——引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2分)
9、(1)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方面(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加以改正。(2分)

(2)知道它比不上喜爱它,喜爱它比不上以它为乐(2分)
10、A
(2分)
11、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三人行
必有我师(答对其中三个即可得分)(2分)
12、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则。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就说我们班吧,有各方面的人才。有学习成绩优异者、绘画高手、书法好手、象棋大师等。多向他们学习,一定会获益匪浅。(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0分)
13.我七岁的一个夜晚,钓到一条没有开禁的鲈鱼,经母亲教诲后放掉鲈鱼。(3分)
14.①
这句话中的“得”字表明母亲的语气十分坚决,没有丝毫可以商量的余地。表明妈妈的立场,态度。(3分)
15.倒叙(1分)
16.
前者指的是从湖里钓出的大鲈鱼,后者指的是优秀的人品道德,事业上的成功。(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4题。(13分)
17、拟人、反复
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和春天即将到来时的喜悦心情(2分)
18.突出各种花儿竞相开放的热闹场景,写出了花的多、艳、甜(2分)
19.不行。“钻”字用得好,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将“钻”换成“长”就平淡了,即没有顽强的生命力了,语言也不形象生动了。(2分)
20.C(2分)
21.嫩嫩的
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3分)
22、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突出春花的色彩艳丽。(2分)
(
班级
姓名
考号
)龙正学区语文半期考试答题卡
A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0分)
1,




2,
3,
4,
5,(1),
(2),

(4),
(5),
(6),
6,(1)
二.阅读(40分)
7,(1)
(2)
(3)
(4)
8,(1)
(2)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B卷
1,(1)
(2)
2,
3,
4,
5,
6,
7,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