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四节
有理数的除法(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2.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二)过程方法
通过有理数除法的法则的导出及运用,学生能体会转化的思想。
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联系性、相互转化性.
(三)情感态度21世纪教育网
通过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推广,体会知识系统的完整性。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有理数除法法则有两个,在运用中合理运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情景引入】
1.问题:有四名同学参加数学测验,以90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为标准,超过得分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分数记为负数,评分记录
如下:+5、-20。-19。-14。求:这四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超过80分或不足80分?
学生活动:学生列式(+5-20-19-14)÷4
化简:(-48)÷4=?(但不知如何计算)揭示课题(从实际生活引入,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及数学的现实意义)
2.为了学习今天的有理数除法先复习小学倒数概念.
一般地=1(a≠0),也就是说a的倒数是。
求下列各数的倒数:(1)-;(2)4;(3)0.2(4)-0.25;(5)-1
【教学过程】
1.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启发学生思考:(-6)÷2,就是求一个数与2的积等于—6。引导学生将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转化为学生已知的乘法运算。
试一试:
6÷2=______
,(-6)÷2=______
,
(-12)÷(-3)=______
由(-12)÷(-3)=(-12)×
,
知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
完成下列填空:
(1)8÷(-2)=8×(
)
(2)6÷(-3)=6×(
)
(3)-6÷(
)=-6×
(4)-6÷(
)=-6×
做完填空后发现了什么?
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即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也可以表示成
2.例题讲解:例1
计算:
(1)(-18)÷6,
(2),
(3)(-0.75)÷(-0.25),
(4)(-12)÷÷(-100),
解:(1)原式=(-18)×=-3
(2)原式==
(3)原式=
=3
(4)原式=(-12)×(-12)×(-)=
观察上例中被除数、除数、商的符号。可得到与乘法相类似的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不等于零的数。都得0。
掌握符号法则,有的题就不必再将除数化成倒数再去乘了,可以确定符号后直接相除,这就是第二个有理数除法法则。
有理数除法同小学学过的一样常常可以用分数表示,即a÷b=(b≠0)?利用除法法则可以化简分数。
例2
化简下列分数:
(1)
(2)
(3)
(4)?
解:(1)=(-12)÷3=-(12÷3)=-4
(2)=
(-24)÷16=-(24÷16)=-1.5
(3)=(-45)÷(-15)=3;
(4)
=÷3=-?
例3
计算:
(1)
(2)
(3)
(4)÷(-6)
(5)-3.5÷×
(6)÷
解:(1)原式=
=
(2)原式=
+()
=
(3)原式=
=
3
(4)÷(-6)
=×
(先定符号)
=4+=4;
(乘法分配律)
(5)-3.5÷×
=××=3;
(先定符号后定值)
(6)÷3
=-×-×
(注意符号)
=-2-=-2;
【课堂作业】
1.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1)
(2)
(3)-5
(4)1
(5)-1
(6)0.2
2.计算:
21世纪教育网
(1)36÷(-3)
(2)(-2)÷
(3)0÷(-5)
(4)8÷(-0.2)
(5)
(6)(-6)÷(-4)÷
(7)-18÷0.6
(8)-0.25÷
3.化简下列分数:
(1)
(2)
(3)
(4)
(5)
(6)
4.计算:
(1)
(2)-6÷(-0.25)×
(3)
(4)
5.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1)==-;
(2)=?
参考答案:
1.
(1)
(2)
(3)-
(4)1
(5)-1
(6)5
2.
(1)-12
(2)-4
(3)0
(4)-40
(5)
(6)
(7)-30
(8)
3.
(1)
(2)
(3)
(4)-6
(5)
(6)0
4.(1)
(2)1
(3)-4
(4)179
5.(1)成立
(2)成立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们进行数学教学,不能只给学生讲结论,因为任何数学理论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数学活动,应该暴露数学活动的过程.也只有在数学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以发挥.这一节课,从有理数除法问题的产生,到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形成,以及归纳人有理数除法的解题步骤等,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和方法,然后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判断,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