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二篇《为人民服务》《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演讲知识,培养演讲稿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理解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背诵课文第二段;品味本篇演讲词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能够就指定话题进行简短的即兴演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范读、默读、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讨论:本文围绕主题讲了哪些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思德的高过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积累演讲知识,培养演讲稿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
2、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在阅读中体会演讲词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观点、见解、主张的特点,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4、品味本篇演讲词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5、培养学生能够就指定话题进行简短的即兴演讲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品味本篇演讲词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漫步于北京新华门的那段路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什么?你知道么? 对了,写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 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我们今天电视、报纸、广播里大力宣传的一个主题思想是什么?哪位同学知道? 对,就是“三个代表”具体的说就是: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服务,大家爱看的“特别关注”和“七日七频道”所体现的群众利益无小事说的仍然是为人民服务。而在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的那篇演讲说的也是这样 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二)进入新课
1、 介绍文章的背景,以及张思德的主要事迹(可上网查资料,学生介绍,师生共同补充)
2、 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毛泽东从张思德之死,深刻地论述了“生与死这一人生的重大主题”
3、 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4、 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用到的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接着有举出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第3段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一事实作为又一个事实论据,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5、 教师讲解论据之后,提问:请大家看一看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例证法-----精兵简政
6、 在找出了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后,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在归纳前先回忆一下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本文,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对,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作了题目《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目的就是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向张思德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归纳?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7、 解决课后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体会演讲词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观点、见解、主张的特点,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2
品味本篇演讲词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3
在了解演讲词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就指定的话题进行简短的即兴演讲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体会演讲词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观点、见解、主张的特点,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2
品味本篇演讲词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品味本篇演讲词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944年9月,针对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事迹,针对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的状况,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这一演讲既为党和军队指明了方向,也为党和军队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的信任。直到今天,在中国武装力量的队伍中,仍然有这样标准的口号:“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一篇如此短小的演讲词竟会有如此巨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深入探讨这篇演讲词,从而感知演讲词的特点。
二
巩固复习
1这篇演讲词主要表明了什么见解?
2围绕为人民服务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3教师小结:结构清晰,逐层递进,摆事实,讲道理,启发着听众逐步认识到要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军的信心和勇气,体现了论证的严密。
三
精彩挑读
1找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问题:
人死的意义有不同,按司马迁的观点有哪两种不同?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话评价了两种生死观,朗读并分析引用的作用。
(证明人死的意义有不同,使演讲更有说服力,也引出了下文的观点)
什么样的人死是重于泰山的?什么样的人死是轻于鸿毛的?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由此,演讲者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3
教师小结:句句深入,有理有据,启发听众认识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4当堂成诵。
四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课文中还有哪些句与句的关系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2师生交流。
3教师小结:这篇演讲词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朗,能够启发听众深入的思考,逐步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五
深入思考
1分析例句: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你从这句话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这两方面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你怎样看出来的?(因果)
“因为----所以”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恰当的运用了表因果关系的词语“因为……所以”准确的表达出了为人民服务和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的关系。语言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2动手找一找: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复句,根据关联词语标注其分句之间关系。
3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关联词语的使用,使分句与分句之间逻辑性强,表述准确严密。
6总结:这篇演讲词在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句子内部,处处都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启发着听众的思考。
六
品味语言
1自由朗读全文
找出这篇演讲词在语言表达方面你最欣赏的语句。
这篇演讲词在语言上除了严密外还有什么特点?
2
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语句。
3教师小结,主要通过分析修辞方法及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来品味语言特点:
修辞方法:排比句可以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演讲者感情和观点。在演讲词中还常用到反问句、双重否定句、感叹句等来抒发演讲者强烈的感情;其它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对比也是演讲词经常会用到的,恰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
修饰限制性词语:使语言更加准确。经常还用到的有“大约”、“可能”、“也许”、“几乎”等。
4
师生共同归纳这篇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有表现力。
七
总结演讲词的特点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谈。
2教师进行总结:
(1)有针对性。要考虑演讲的场合,听众的年龄、文化程度,听众需要了解或解决些什么问题。
(2)有启发性。要通过充实的内容、严密的逻辑,晓之以理,让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讲词需要阐明的观点,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目标。
(3)有感染性。由于演讲词是说给听众听的,因此语言要明白晓畅、自然朴素;演讲者能够结合现实,与听众作情感上的交流,以情动人,无论议论、说明还是记叙,在字里行间应该倾注作者的真情实感。
八
拓展-------一分为钟演讲会
1学生看“八荣八耻”漫画,理解漫画内容,针对社会现象,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向同学发表一分钟演讲。
要求:(1)表述要严密,可恰当运用关联词语;
(2)语言有表现力,可恰当的运用修辞方法,选取不同的句式。
2一分钟演讲会(召开之前给一定时间思考)
3
教师小结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先发表议论后归纳论点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体会论述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清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1、能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2、把握文章层次,学习本文清晰严整的行文思路。
【学习难点
】
理清课文层次,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节选自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的第十部分,全文收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于 1949年3月5日 到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当时,解放战争迅速发展,从1948年9月起,先后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兵准备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蒋家王朝虽还在顽抗,但已无法挽救其覆灭的命运了。中国革命处于全国胜利的前夕。在这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做了重要讲话,及时提出了全国胜利以后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这个讲话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起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二、检查预习。
l·注音,解释。
薄()弱 不骄不躁() 渺()小
捧场
2·根据“理解·分析一”的提示,给每句话标上序号,并划出层次,归纳层意。
明确:全文共22句,可分三层:
⑴提出问题 (1一3句):
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革命即将胜利,国际意义伟大,巩固胜利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提出巩固胜利需要很久的时间,花费很大的气力。
⑵分析问题 (4一11句):
分析巩固胜利的艰巨性,长期性。
⑶ 解决问题 (12一22句):
指出巩固胜利必须坚持两个“务必”。
三、 研习新课。
1· 教读课文第一层
提问:开头3句话,提出了问题,哪句是重点
第l句中“很快”,说明时间很短,突出革命形势发展迅速。(事实上,3月召开七届二中全会;4月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5月解放上海; 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很有预见性。)
第2句中“将冲破”说明革命力量锐不可当。(“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是从世界革命的角度讲的,突出了中国革命的国际意义。)
① ③ 第3句中“很久的时间”,说明巩固胜利的长期性,“很大的气力”正揭示了巩固胜利这一间题提出的作用。
2· 教读课文第二层
① 明确:“糖衣裹着的炮弹”(比喻),用来形象地比喻资产阶级拉拢腐蚀革命者的手段,揭穿了资产阶级的阴险、恶毒。
② 为什么巩固胜利需要“很久的时间”,“花费很大的气力”呢 请默读第二层,考虑其外部原因是什么,内部原因又是什么
③ 小结
事实证明,全国胜利以后国际上也好,国内也好,渗透与反渗透,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十分激烈。毛泽东同志当时就告诫全党:“我们必须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3· 教读课文第三 层
① 在解决问题部分,作者把夺取胜利比作什么 阐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作者连用了两个比喻: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第一步”与“万里”,“序幕”与“长剧”,形象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阐明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没有任何因为革命胜利而骄傲、而停顿不前的理由。这段话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 在夺取全国胜利后应该怎样巩固胜利 作者的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进行了上述分析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巩固胜利的观点 (中心论点):“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有密切的联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指思想作风,“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思想作风是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的基础;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又是思想作风的表现。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坚持两个务必的有利条件:有批评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武器,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
补充周总理艰苦奋斗的事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件中山服
我们从照片上电影里经常看到周总理穿着一套灰色的中山装,是那么的合身,那么的整洁,但谁能想到,这套衣服是几经缝补的。袖子补了又破,破了又补,补钉已有袖子的三分之一大了。给周总理缝补衣服的工人师傅说:“几十年来,总理做了几件衣服,我们记得清楚;但是给总理补衣服的次数却无法数清了。”有一次,要接待外宾,总理很风趣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同志,我今夭该穿哪套‘礼服’了。”当总理接过衣服正穿的时候,这位同志指着衣服上一块织补过的痕迹说:“总理,您这件‘礼服’该换换啦!”周总理笑着说:“这满好嘛,穿着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客人。”又说:“织补的痕迹不要紧,别人看看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
③ 最后,毛泽东用了“我们能够……”,“不但……还……”,“不但……而且……”,一层进一层地充分表达了共产党人蔑视帝国主义,蔑视资产阶级的伟大气魄和建设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解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预见。
教学小结
1· 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安排结构顺序的。开头介绍形势,指出革命即将胜利的现象,然后提出巩固胜利的间题,简洁明了,针对性强,为什么要提出巩固胜利的问题呢 文章在第4句开始分析问题,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先分析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新特征、新特点,一方面是故人的'怀疑'和对失败的不甘心,另一方面是党内可能生长四种不良“情绪”。文章指出,资产阶级可能会变换手法,用“糖衣炮弹”,来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明确了这种情况将要出现的危险性,因而可以说作者高瞻远瞩,富有预见性。然后作者提出了谆谆的告诫,“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并进一步论述了夺取全国胜利和巩固胜利的辩证关系,说明“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而“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中心论点 (两个“务必”),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使文章的说服力极强,最后作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向全党发出了庄严的号召,总结了全文。全文气势连贯,结构紧凑严密,充满了逻辑力量。
2· 结合“理解·分析”第三题分析比喻说理的作用。
明确:比喻说理是本文的重要说理方法,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3· 比较议论文与记叙文的不同点,加深对议论文的感性认识。
明确:
① 表达中心的形式不同。记叙文靠事件的具体叙述和形象生动的描绘来表达。议论文主要通过深刻的分析,摆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论述。如本文对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摆出了有说服力的证据(资产阶级的捧场和怀疑、帝国主义的估计、党内的四种情绪),论述了巩固胜利的艰巨性、长期性,从而使人确信坚持两个“务必”的正确性。
② 文章的结构安排不同。记叙文的结构主要依据事件的发生发展,由事件的演化形成层次。议论文则往往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方法形成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