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归纳掌握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课时安排】
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贾
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
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三、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四、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生字】
腴(yú)
轸(zhěn)
镞(zú)
笞(chī)
藩(fān)
瓮(wèng)
牖(yǒu)
恬(tián)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系(xì)颈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
五、学生自读课文。
归纳段落大意
依课文分为五段: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提问:研读课文,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学生速读后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意味着从此转入守势。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
教师提问: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学生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教师提问: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七、学生依据注释理解文意,并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例句
出处
释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例句
出处
释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七、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
2、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同时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
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作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集体朗读第一段。
四、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译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2、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3、下列句子是从第三自然段中挑出的,试说说译文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明确: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明确: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明确: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明确: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镝”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
、(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明确: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踏。”(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4、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五、研习课文4、5自然段。
1、朗读第4、5自然段。
2、对照注释翻译。
误译举例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氓、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指正如下:“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氓”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
(2)才能不及中人。译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指正如下:“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指正如下:“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
(4)天下云集响应。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指正如下:“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
(5)崤函之固,自若也。译文: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指正如下:“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6)非及向时之士也。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指正如下:“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士人”。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指正如下:“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
3、讨论: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4、讨论: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集体诵读第五段。
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五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集体背诵三、四、五段。
二、写作特点:
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1、叙事铺陈对比
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
2、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3、全篇对比到底。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三、回顾汉初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讨论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四、主题思想
望汉王朝借鉴秦亡教训
贾谊在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但是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五、进步性与局限性:
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施仁政,行仁政”。)
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它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
六、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
[板书设计]
固基业(1)
兴
叙史实
充国力(2)
强
攻
之异
过
统天下(3)
盛
守
秦
义军起(4)
亡
论
析原因(5)
仁义不施
[延伸阅读]
试结合历史学习,说说同是秦亡这段历史,晚唐杜牧《阿房宫赋》是如何借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来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