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赏析重要语段和语句,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感知朗读——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拓展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情分析:
(1)六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家国之痛的情感体验,然而他们有丰富而敏感的心灵,所以教师在导入环节要通过音乐视频播放,展示资料和图片,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以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状,感染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有限,所以扫清文字和语句的障碍是不可缺少的,一是要做好预习,查工具书。二是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赏析重点文段,品味作者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7分钟)
1、通过白板播放音乐视频《松花江上》(殷秀梅和程志合唱)
2、通过白板的展台功能展出学生收集的作者和背景资料(教师提炼展出)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附近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路,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一部分同胞流亡关内,但他们始终不忘关东的故土。
1941年9月18日,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作者悲愤地写下了这篇悼念性的文章,来表达自己心中对故土的怀念。
作者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现代作家,九一八以后流亡关内,是“东北作家群”中的杰出代表,有长篇小说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3、检查预习
(1)读一读 写一写
炽痛 泛滥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镐头 污秽
(2)解释词语
炽痛 嗥鸣 谰语 亘古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3分钟)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分段朗读)
a、“土地的誓言”是土地发出的誓言吗?应该怎么理解?
b、文章采用怎样的结构形式?(追忆故乡——发出誓言)
c、作者发出哪些誓言?
d、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赏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课堂交流)(15分钟)
阅读文章“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和物产?
(这个问题简单,学生可以直接从文段中找到,可以同学互相补充交流)
2、语段用了大量形容东北地区事物的词语,你觉得哪些用得好?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互相补充,小组间比赛,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
3、你觉得东北地区还有哪些有特色的事物?你对家乡喜爱吗?
(同学交流以后,可以再找一名同学到前面用白板上的互联网查找东北的特产,让大家了解更多的东北特产,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达标训练(10分钟)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炽( )痛 亘( )古 镐( )头
怪诞( ) 嗥鸣( ) 默挈 ( )
斑斓( ) 田垄 ( ) 蚱( )蜢
2、解释词语
炽痛 嗥鸣 亘古
谰语 污秽 标直
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第一句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东北的特色和物产?
3文章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五、课后作业:
搜集家乡有关资料,以“爱我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体现对家乡的热爱之情。